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萬眾矚目下,89歲的核物理學家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習近平總書記為于敏頒發了獎勵證書。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每人獎金500萬元人民幣,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學家獲此殊榮。
聽名字,看容貌,其實并沒有多少人認識于敏。他自己也不習慣這樣的場合,因為幾十年都隱姓埋名,只和核武器“打交道”。
作為一個為我國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工作者,于敏為何只公開露面過這兩次?而在這背后,又有著他怎樣的無私付出和驚心動魄?
他的功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并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曾以為會一輩子研究理論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于敏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淪陷區度過的,念高中時以門門功課第一聞名全校。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后不久,他就被核物理學家錢三強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彼時,于敏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這輩子會與氫彈結緣,他原以為自己會在鐘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可就在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應邀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一見到于敏,錢三強就直言不諱地對他說:“經所里研究,請報上面批準,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樣?”明白這是組織上對他的信任和器重,很快,于敏便點頭接受了這一重要任務。
用暗語與鄧稼先交流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5年1月,黨中央下達命令:把氫彈的理論研究放在首位。9月,38歲的于敏帶領科技人員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
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暗語。“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
1967年6月17日,在兩年零八個月時間內進行了五次核試驗之后,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這也創造了研制氫彈的世界紀錄。后來,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同于敏晤面,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靠粗估否定國外錯誤數據
他的本領
于敏在科研中有一項特殊的本領,就是善于抓住物理本質來判斷物理現象發展的結果,被簡稱為“粗估”。與他共事多年的何祚庥院士稱:“于敏的這種粗估方法是理論研究的靈魂。”
一次,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在北京作學術報告,當時于敏只有32歲。這位專家剛把實驗的準備、裝置及過程介紹完,并未看過這個實驗的于敏便對坐在他旁邊的何祚庥說出了這個過程的分支比大約是多少。最后,法國專家公布了他的實驗結果,果然不出于敏所料。
還有一次,大家看到國外報道了一個重要元素的新的截面數據,這個數據理想得令人吃驚,如果實驗數據是對的,將對熱核反應大有好處。然而,鑒別這個數據真偽的辦法,一般只有重復做這個實驗。但是這不僅要花費巨資,還要用上兩三年的時間。于敏對這個數據甚為懷疑,他廣泛查閱資料,晝夜分析論證和計算,兩天后他宣布,國外報道的數據是錯誤的,完全沒有必要花費那么多人力、物力和時間去重復那個實驗。果然,后來有外刊報道,國外又有人做了那個實驗,證明原來報道的那個數據是錯的。
與死神三次擦肩而過
他的驚險
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我國正在準備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于敏參加了這兩次試驗。當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喂水。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于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后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后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后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出院后,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祖國西北。由于連年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夫人不知他是干嗎的
他的付出
自從1961年接受錢三強的邀請后,于敏就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一藏就是近三十年。由于保密的原因,這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事實上,當年,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曾有不少人替于敏感到惋惜。他的一位老同事就曾說,對于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違背了他的愛好。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比較自由,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制任務性重,集體性強,意味著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常年奔波。而于敏自己卻從未后悔。“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1988年,于敏正式被解密。從此,于敏與氫彈的關系開始陸續被人知曉,比如他在氫彈突破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基礎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技術的突破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能陪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
他的遺憾
常年埋頭工作,于敏能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這也讓他有不少遺憾和愧疚。
在兒子于辛的記憶中,爸爸雖然是大物理學家,但幾乎沒有時間輔導他和姐姐的功課。“只有一次,我做物理作業遇到難題,爸爸剛好有空,就過來給我講解,還教會我一解題的小竅門,這讓我在同學間很是得意了一段時間。”于辛說。
退居二線后,于敏終于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了。那段日子,每當夫妻二人外出時,同行的人總能夠看到老夫妻相濡以沫,處處相互關照的溫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