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航天局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志發表論文說,他們在分析了美國航天局“特拉”號衛星和“阿卡”號衛星的觀測數據后發現,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25%以上來自中國,中國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比居全球首位。(2月18日《人民日報》)

回顧歷史,許多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都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迄今仍困擾著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我們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以“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色發展的理念作指導的美麗中國,將生態理念貫穿于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了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形成了良性互動,美麗中國的畫卷不僅在中國展開,也為世界提供了綠色發展的中國模板。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還人民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這是我國對人民的承諾,也是對世界和未來的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責任,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為生態文明建設勾勒清晰“路線圖”;建立管理制度、保護制度、防治制度、補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樹立起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中華山川大地逐漸綠了起來。

無論是三代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在高原上接力,創造出世界最大面積的人工林,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還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沙漠經過幾代人的治理,止沙生綠,被聯合國官員盛贊“值得世界所有國家向中國致敬”,還是曾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經過近30年艱辛治理,實現“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目前,中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55.3%。去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增加了草原保護、管理、修復等職能……中國形成了一個南國“山清水秀”、北國“冰天雪地”的美麗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共同命運,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達成、生效與實施,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將綠色發展合作計劃納入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八大行動”……為了創造和呵護盎然生機,中國在努力,世界也不能“袖手旁觀”,望攜手一道共創“美麗”地球!(文/樂兵)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