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丁鳳菊張曉平)企業出資金、抓管理、找市場,農科院出技術、搞指導、出成果……7月4日,筆者從黃岡市農科院獲悉,近年來,圍繞黃岡市主導產業發展,該院巧用社會資本搞科研,為能人回鄉創業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射擊冠軍“回鄉創業”
“你們的到來真是及時雨!給我們送來了最急需的資源!”2018年3月,黃岡市農科院與麻城三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后文簡稱三夫公司)主動接洽,商討稻田綜合種養聯合開發合作模式,該公司負責人邱波興奮地招呼道。
談起邱波,筆者接觸到的人無一不豎起大拇指。原來,除了身兼三夫公司負責人,邱波身上還有另外一個標簽——亞運“射擊冠軍”。
1986年,他代表國家射擊隊在韓國漢城第十屆亞運會上勇奪四枚金牌,同年榮獲“湖北省勞模”,1987年當選為中共十三大黨代表和湖北省政協委員。2016年,他與六位同學共同出資在家鄉麻城市白果鎮創立了“三夫”。
只是昔日的“射擊冠軍”“返鄉能人”,在創業之初卻不斷碰壁——著手稻田養蝦,可結果蝦子不是死了就是跑了;試著稻田養蛙,可由于干旱缺水,幼蛙和稻種被水鳥啄食一空……
“他們擁有充裕的資金、先進的理念、科學的管理、豐富的人脈和廣闊的市場。但是隔行如隔山,從事體育的他們,創業之路充滿荊棘。”有業內人士提醒道,連續的打擊讓他和合伙人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正在他們進退兩難的時候,黃岡市農科院主動對接,于是就出現了開始時的那一幕。
如今,在黃岡市農科院的技術支持下,三夫公司事業發展突飛猛進。邱波透露,“今年引進了黃岡農科院提供的優良稻種,再加之李興華專家的指導,實施良種良法配套,水稻畝產達到1000多斤。與去年相比,幾乎增產一倍?!?/p>
而這正是黃岡市農科院服務能人回鄉的一個縮影。
打出服務“組合拳”
記者了解到,為更好地發揮合作優勢,加快科研成果轉換,黃岡市農科院打出院企聯合服務“組合拳”,其中包括“組建專家團隊、制定研發方案、落實專項物資、派駐科技副總、測定科研成效”等。
在專家團隊支撐方面,根據企業產業發展特點和需求,黃岡市農科院分別組建了稻田綜合種養課題研究專家和食用菌開發課題研究專家組兩個專家團隊,為三夫公司、春陽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企業提供人才保障。
例如,針對三夫公司在稻田養蝦上存在的品種選不準、插秧成本高、野草為害重,打藥不安全等問題,黃岡市農科院學術委員會組織專家召開專門研討會,對每一個問題開展全方位研究,并制定專項研發方案,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保障聯合攻關順利進行,黃岡市農科院精選碩士研究生,進駐相關企業擔任科技副總,與企業員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共同研究和制定階段性工作計劃,確保研發工作嚴格按方案執行落地。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我們不但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還實現了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多贏格局。”黃岡市農科院技術負責人透露,三夫公司帶動了周邊3000多畝面積,幫助80多個農戶實現了脫貧。
探索共贏“新模式”
更關鍵的是,黃岡市農科院與企業的深度對接合作,具有擔綱承梁的探路意義。
該院技術負責人指出,“科研院所+能人回鄉創辦企業”聯合科研攻關共贏模式,不僅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為科研院所研試驗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提供了科研平臺,而且為黃岡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他進一步表示,“科研院所+能人回鄉創辦企業”模式,打破了常規的農業生產方式,將種植與養殖有機融合,糧食與經濟統籌兼顧,生產與生態協同推進,與回鄉創業的能人一起同向發力,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攻關,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發展、共建共贏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隨著科技服務工作的深入開展,一大批科技人員走出大院殿堂,走向廣闊的農村大舞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例如,水稻專家李興華優先被選派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長駐企業作科技指導,進行產業規劃,新品種推廣及新模式的試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