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畢傳高 尹建平 操程)“黃老師,上周日我寫了一篇英語日記,特別想與您分享。”“自從遇見了您,我對英語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在蘄春縣思源實驗學校南征校區,英語教師黃秋生每次走進校園,總會有孩子圍過來傾訴心聲。交流輪崗,讓他和同行的老師們倍感充實。
黃秋生原是蘄春縣思源實驗學校漕河校區教師。今年8月,作為名校畢業的教育碩士,黃秋生報名參加首批交流輪崗,來到距離縣城20多公里的南征校區,開展為期三年的交流輪崗生涯,身份也由“學校人”變成了“教聯體人”。
在蘄春縣思源實驗學校,和黃秋生一樣身份發生變化的教師達36人。“黃秋生們”在教聯體內一校五區輪崗交流,互融互促。
這場打破城鄉空間壁壘的“雙向奔赴”,讓美好教育悄然發生。
走過的是山路,播撒的是希望
“孩子們,跟著節奏嗨起來!”見到郭晶晶時,她正在舞蹈教室給孩子們教授拉丁舞。
堅持“統籌兼顧、城鄉流通,以點帶面、以面帶全”,今秋學期,蘄春縣思源實驗學校漕河校區郭晶晶、周小紅、劉志慧、顧建國、呂順、張瑄等6名骨干教師來到該校八里湖校區,為教育均衡發展注入新動能。
“剛來八里湖,我就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城鄉差距。”郭晶晶說,農村孩子音樂和舞蹈基礎幾乎為零,唱不開口、跳不動手。針對現狀,郭晶晶變常規教學為活動課教學,“能站著盡量不坐著,能去戶外盡量不在室內,想著法子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和郭晶晶一起“組團”交流輪崗到該校區的周小紅,是名揚荊楚的足球“明星教練”,她執掌的蘄春思源“足球天團”多次在省市中小學生足球聯賽中摘金奪銀。此番下沉到新校區,周小紅決定“干一番事情”。制訂計劃、培訓教師、編寫教材、組建球隊,她將足球教學經驗成功“克隆”到該校區,每月定期開展的年級友誼賽和校區交流賽,讓鄉村足球少年們大呼過癮。
“城里老師的到來,最大限度地解決了緊缺學科的教學需求,推動了學校特色發展。”談及交流輪崗帶來的變化,八里湖校區校長張登峰深有感觸地說。
墻內開花墻外香。家住八里湖校區附近的學生家長王先生告訴筆者,家門口來了好老師,沉寂多年的校園變得熱鬧起來。“學校就要有歌聲和吶喊聲,這才是教育應該有的樣子。”
“走過的是山路,聽到的鄉音,播撒的是希望。”這是劉志慧在家訪日記里的一段話。從城區到農村,劉志慧把她的交流輪崗之旅形容為“詩意的回歸”。
原來,劉志慧是土生土長的八里湖人,她在這里出生、成長、求學,“一聽到交流輪崗的消息,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用我所學反哺家鄉、回報母校。”
回到“娘家母校”,劉志慧主動“補缺”,不僅跨年級任教3個班的英語,還身兼班主任和英語學科教研組長,自覺挑起教學教研大梁。班上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劉志慧在教學之余堅持家訪,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她花了兩個多月,把班上的學生“訪了個遍”,與家長推心置腹。漸漸地,支持學校工作的家長多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愈發濃厚。說起劉老師,六(9)班學生朱君一臉喜悅:“劉老師和藹、幽默,課上得極好,同學們都喜歡她。”
“雙向流動”演繹城鄉教師“變形記”
交流輪崗并不只是“自上而下”地流動,還有從鄉村學校“流向”城區優質學校的教師。“只有城與鄉的‘雙向奔赴’,才能產生真流動、大練兵、廣受益的的蝶變效應。”蘄春縣思源實驗學校校長江澤兵如是說。
陳雄老師就是這樣從該校赤東校區走進了漕河校區,擔任八年級3個班的物理老師。在這里,張勇老師是他的“師傅”,常常在教學上進行指導和幫扶。“說實話,來到陌生的環境,有些自卑和彷徨。”陳雄坦言,交流輪崗到漕河校區,讓他打破了以前常規的教學思維,學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
“這期間我主講了一節示范課,比較完整地呈現了我的物理教學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呢!”陳雄自豪地說。從“理念輸入”到“成果輸出”,交流輪崗讓陳雄演繹了屬于自己的成長“變形記”。
和陳雄一樣親歷“成長蛻變”的,還有“90后”姑娘徐銳。25歲的徐銳是該校南征校區小學全科教師。今秋開學,帶著“對新時期語文教法和城鄉差距的研究”這一課題,她加入到交流輪崗行列,被分配到該校何大垸校區。
徐銳認為,交流輪崗對她是一次靈魂上的“洗禮”,“我看到了城鄉學校的優勢和不足,也有了許多反思和感受。”徐銳說,她會珍惜這次機會,取到“真經”后再回農村,帶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在蘄春縣思源實驗學校“一校五區”,不少老師是主動報名參加交流輪崗工作的,他們普遍認為,這既是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需要。
“交流輪崗成效初步顯現,教師看得到,學生感受得到,家長也對融合型教聯體建設充滿信心。”蘄春縣思源實驗學校黨委書記丁自強表示,教師交流輪崗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和建立長效機制,培育一支能上能下、互促互融的師資隊伍。”丁自強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