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通訊員 陳鈺 駱飛 高彤 龔太飛
9年時間增長了3.66倍,榮登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第24位……蘄艾產業的發展氛圍正濃、勢頭正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珍惜人才。
近年來,蘄春縣堅持黨管人才、以產聚才,緊緊圍繞蘄艾產業鏈布局人才鏈,樹立人人成才、人盡其才,不求所有、但為我用的“大人才觀”,構建了積極、多元、開放的人才發展體系,奏響了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鏗鏘樂章。
錨定產業,海納百川聚“蘄”才
走進漕河鎮劉榜村艾師傅手工蘄艾園,濃烈的艾香味從一間廠房里飄出來。“一支上品手工蘄艾條,需萬次捶打,千次篩選,這樣做出來的艾條才對得起‘中國艾都’的招牌。”廠房的主人、陳志祥說。
2014年,陳志祥離開深圳,返鄉創辦了湖北艾師傅科技有限公司,建設蘄艾手工產業園,用古法做艾灸產品。他通過租用農戶的土地、聘請農戶到公司上班、收購農戶自家種的艾葉等方式,公司與35戶農戶實現精準對接。在他的帶動下,劉榜村形成了以蘄艾種植、生產、加工為主的產業發展振興之路。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業興。近年來,蘄春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縣委主要領導部署推動,以蘄艾為“媒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引才機制,推動人才與蘄艾產業“雙向奔赴”。
聚焦品牌攬高才。瞄準“李時珍”金字招牌效應,利用“蘄艾”特色品牌廣發“英雄帖”,采取產業顧問、兼職服務、技術合作等方式,引進王琦、袁琴、王振等40余名高端人才獻才獻智。圍繞蘄艾“卡脖子”技術難題發布“招賢令”,定向引進三峽學者袁丁、國家青年岐黃學者吳松等專家人才30余名,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38項,實現產業與人才“雙向對接”。
創新機制招良才。按照“政府引進、企業點單、縣管企用”原則,在全市率先探索“政編企用”機制,讓人才帶編入企,為蘄艾企業引進5名急需緊缺人才,有效解決引才難題。圍繞蘄艾企業技能人才緊缺問題,先后采取“帶崗進高校”“線上直播帶崗”等方式,先后赴武漢光谷職業學院等8所高校開展引才活動16場次,引進專技人才200余人。
政策激勵引賢才。落實蘄艾產業人才獎補政策,鼓勵和支持在外人才返鄉助力蘄艾產業發展。近年來,已累計落實蘄艾獎補資金3500余、創業貸款1767萬元,先后吸引全國人大代表董振興等100余名外出務工大學生、市級手工蘄艾制作非遺傳承人陳志祥等300余名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帶動蘄艾種植農戶年戶均增收8000元,蘄春榮獲湖北省2023年度返鄉創業示范縣。
謀篇布局,落地有聲。全縣各級黨政領導履職于身,擔責于行,“抓人才就是抓發展、立產業就要立人才”成為全縣上下的普遍共識。
多元模式,靶向施策育“蘄”才
“采取職業培訓的方式進行傳承,體現在我們一個勞務品牌蘄春艾灸師上,既能夠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能夠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國家級非遺蘄春艾灸療法代表性傳承人韓善明說。
人才靠引進,更要靠培養。近年來,蘄春縣圍繞蘄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不但精準引進外來“鳳凰”,還立足于對本土蘄艾產業人才的挖掘和培養。
主動探索“賽教融合”育人模式,常態化開展蘄艾機械化種植、收割、脫葉等特色技能“比武”,培育蘄艾種植人才900余人。依托“田間課堂”,建立農民“點單”、專家“接單”、課堂“派單”、群眾“評單”的“四單”服務模式,不定期邀請蘄艾專家走進“田間課堂”當導師,幫助農戶畝產增收300元。
同時,圍繞蘄艾企業人才需求,李時珍職校與5所涉艾企業,開展艾灸師、蘄艾藥膳技能人才“學徒制”試點,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培養路徑,采取“在校集訓、校企輪訓、頂崗實習”的“訂單式”培養模式,每年實現300余名學員畢業即到企業就業,為蘄艾產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此外,在艾灸人才的培育上,實行“招生-培訓-考評-建檔-輸出-跟蹤-評價”全鏈條服務,全縣31家培訓機構培訓艾灸師8.3萬余人,榮獲全國“我最關注的勞務品牌”第一名,蘄春艾灸師勞務品牌價值達326.91億元。建立蘄春艾灸師培育標準體系,出版發行《蘄艾保健灸療》等“中字號”教材,3萬多人取得“蘄艾保健灸療”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帶動蘄艾產業鏈就業創業近30萬人,保健艾灸師納入國家職業標準,標志著艾灸師從“就業創業”向“職業行業”轉變。韓善明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余錦秀認定為國家中藥炮制類別鄉村工匠名師。
創新育才舉措、建立標準體系,全縣蘄艾產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猶如強大的“人才引擎”,為蘄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搭臺聚智,不拘一格用“蘄”才
種質被譽為農業的“芯片”,蘄艾也不例外。
“‘蘄青1號’和‘蘄黃1號’相比普通艾草,葉片更肥大,艾絨更濃密,這種艾加工的艾條質量更好。”蘄艾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廖新安介紹,“兩大新品種由我院聯合湖北中醫藥大學,經過2年時間從100多種本土蘄艾品種中選育而來,更是破解了蘄艾種植‘芯’瓶頸,為我們蘄艾一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引鳳來棲,更要留鳳長棲。如何把人才引入蘄春、留在蘄春,助力蘄艾產業發展。為此,蘄春筑巢引鳳,高標準打造人才平臺,有效提升城市人才承載能級,為蘄艾產業發展積蓄更強的動能。
產業平臺增強“動能”。成立湖北省蘄艾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國家青年岐黃學者劉大會等45名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9個高層次科研團隊,先后選育出5個蘄艾新品種、研究制定出5項蘄艾產業技術標準,申請獲得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為蘄艾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0多項。
創新平臺激活“引擎”。大力推行“人才+科研+平臺”模式,依靠本地重點蘄艾企業與高校合作,打造一大批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全縣30余家蘄艾規上、高新技術企業與中科院、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輕工大學等25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省市縣級人才創新創業平臺40余個,合作研發科技成果100多項,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過600項。
服務平臺釋放“活力”。成立蘄春艾灸師協會,搭建艾灸師人才優質服務、互惠互利、協同發展新平臺。設立“人才服務窗口”平臺,“一站式”解決人才需求40余次。搭好人才交流平臺,邀請涉艾人才開展座談會、國情研修班、人才聯誼等活動,增強各類人才凝聚力。建立8家青年人才夜校基地,開設艾灸等16種課程74班次,服務青年人才1600人次,助推廣大青年才俊安下心建設蘄春。
奮楫揚帆,行穩致遠。蘄春將錨定蘄艾“千億產業、百億產值”的發展目標,以一流的政策、一流的機制、一流的平臺、一流的環境,著力打造“產業聚人才、人才興產業”的“產才融合”新格局,讓人才“關鍵變量”轉化為助力蘄艾產業聚變騰飛的“最大增量”,全面實現產業與人才的雙向賦能、同心共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