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董劍橋 王寶玉 陳鈺)4月28日,走進蘄春縣張塝鎮艾山艾水蘄艾產業園,艾香彌漫,藥馨可聞。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趕做訂單,一派繁忙有序的生產景象。
“項目從簽約到試生產僅用時3個月。”張塝鎮魏河村黨支部書記陳添元說,“去年12月接洽,今年3月第一批工人進廠,預計5月正式生產。”項目跑出“加速度”的背后,是魏河村為企業提供的精準服務。
舊廠房變身“艾草銀行”
“兩年前,這里還是一處廢棄的工廠,因種種原因閑置數年。”陳添元說,打破土地“曬太陽”的困局,讓“沉睡”土地生金,成為了他日思夜想的事。

2023年,魏河村“兩委”決定收回土地,拆除原有舊廠房,重新建設,對外招租。
“明確了土地權屬,依照規定收歸集體后,建成什么樣子,建成后租給誰,成為了新的問題。” 陳添元說。
坐著等全是問題,出去學全是辦法。陳添元帶領村干部踏上了“取經之路”,前往宜昌、武漢、深圳等地考察學習。
“先解決建成什么樣子的問題。”陳添元回憶,“不確定承租方是誰,有什么需求,那就建成通用的。通用廠房有比較高的靈活性,可以進行二次調整,滿足不同行業的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需求。”
“泰達紡織的田總告訴我,廠房跨度要大,至少30米,高度要高,至少要11米;長機科技的葉總指導我,為了采光效果,廠區整體設計要成‘7’字型,保證生產車間的進深;還有空間布局、遮陽設計、航吊保留……”陳添元笑著說,“做好規劃前置,我相信資源‘喚醒’就成功了一半。”
“‘拎包入住’的感覺很好,第一次到現場參觀的時候,感覺就像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湖北艾山艾水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陳朗說,因為對產業園的設計和布局一眼相中,跟陳書記接洽的當月,公司就簽了租賃合同。
產業鏈長出“共富紐帶”
“沉睡”資源,要喚醒,更要激活。
“不能等建成了再去考慮租給誰,得提前謀劃。”陳添元說,自2023年動工起,建設廠房和尋找市場主體的工作,一直在同步進行。

一次鄉間漫步,香飄四溢的艾草給了村“兩委”班子靈感——招租蘄艾企業,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村民有蘄艾種植基礎。”陳添元說,“2017年,村里就開始種艾。高峰時期,種植基地達到300畝,從主干道到家門口,全是艾。現在,雖然基地撂荒了一部分,但是村民們種艾的技術還在。”
談及部分基地撂荒的原因,陳添元坦言,主要是種植效益不高。老百姓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由于地形地貌、土壤條件、運輸存儲等原因,艾草產量和品質達不到收購標準,導致預期的收益沒實現,影響了艾農積極性。
2023年以來,為匹配蘄艾企業入駐,同時提高農戶種艾積極性,魏河村制定了種植蘄艾補貼政策——在艾企收購價的基礎上,每公斤干艾葉,村里補貼1元。
“從前,村里的艾葉要送到縣城里去賣,打包、裝車、運輸,需要耗費不少的人力、財力。”陳添元說,“引入蘄艾企業,問題迎刃而解。既可以暢通村民的銷售渠道,也能保證艾企原材料的道地性,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有村集體的帶動,有老百姓的支持,有我們企業的加工技術和銷售渠道,這樣的合作,想不成功都難。” 陳朗笑著說。
小艾葉寫進“幸福賬單”
“范先鋒300斤、吳求榮200斤、李向榮200斤……”在產業園辦公樓前臺,記錄本詳細記載著農戶姓名、艾葉收購重量、收購日期等信息。
“雖然我們還在試生產階段,但是已經有老百姓送來艾葉了。”陳朗說,“送來了我們都收,對品質沒有過多克扣,每斤按照六塊五收購。”
“以前總擔心艾草種了賣不出去,或者沒及時賣出去,放潮了要反復晾曬。”范先鋒笑著說,“現在家門口就有收購點,收購價格也穩定,再也不用擔心了。”
除了定點收購,解決農戶艾草售賣需求,產業園還招收了不少本地村民成為職工。
“去年過年回家,得知村里有了大企業,就來應聘了。這里離家只有幾百米,既能照顧家里,又能賺點錢,日子輕松多了。”村民葉焱娟正熟練地操作著全自動卷艾條機,填裝艾絨、包裹壓縮、定型封口。
像葉焱娟這樣的村民不止一個,他們有的負責艾產品加工,有的負責整理青料,有的負責打包,有的負責倉儲管理。截至目前,該產業園帶動了魏河村20多名群眾進車間當上了產業工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