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鄧義 任毅)10月16日,來自湖北團風縣的紅色小話劇《長江邊的婚禮》在四川德陽市演藝中心華彩上演。作為入圍第十八屆文華獎終評的佳作,這部扎根革命老區的作品以細膩的敘事和精湛的藝術呈現,在巴蜀舞臺掀起一場跨越時空的紅色共鳴,現場掌聲如潮,許多觀眾感動落淚。

該劇以1949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團風段強渡長江的史實為背景,將鏡頭聚焦于長江岸邊一戶平凡人家,以一場特殊婚禮為敘事核心,展現老區群眾“舍小家為大家”的支前壯舉。劇中,百姓連夜趕制軍糧的燈火、戰士沖鋒的吶喊與新郎奔赴前線時的回眸,無不生動再現軍民魚水深情,讓革命歷史從泛黃的史料中走出,成為可感可觸的精神洗禮。

“新郎奔赴前線時的回眸太戳心了,這就是最生動的家國情懷教育!”國慶期間在黃岡觀演的武漢游客李女士感慨。此次德陽展演中,觀眾周女士稱贊:“舞臺精美,演員表現力強,讓人沉浸其中。”帶女兒觀演的劉女士表示:“希望孩子能了解過去普通人為解放事業奮斗的情感,這在今天很有意義。”作品憑借樸實對白與真摯表演,讓青少年看懂“英雄”的含義,年輕人讀懂“擔當”的重量,老一輩重溫“信仰”的溫度。

成功的背后,是創作團隊對本土紅色資源的深耕與藝術上的匠心求索。據該劇導演兼主演曹菁菁介紹,劇本源于團風真實發生過的支前故事,因而“非常接地氣”。出品人、團風縣青年黃梅戲劇團團長鄔敦東則道出了作品的共鳴密碼:“我們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用共情點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處。”

三年來,該劇基層巡演兩百余場,所到之處,無不收獲掌聲與淚水。主演劉瑩分享了她最樸素的成就感來源:“還麥時,看到音響老師邊擦眼淚邊說‘真好’;走在路上,會有觀眾主動過來握手稱贊……那一刻,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能把這種精神傳遞出去是我們的榮幸。”

從黃岡市文化劇目總決賽一等獎,到首屆全國小戲小品展演優秀作品獎,再到成功躋身中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的終評舞臺,《長江邊的婚禮》的藝術征程,是“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回響,也為紅色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基層文藝創作的繁榮,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團風樣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