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王興杰)9月18日,陽新楓樹下銅礦的巷道里,技術負責人王金華正帶著工人們調試著新安裝的AI智能監控攝像頭。這個曾經因經營管理混亂、資金投入不足而“掉隊”的非煤礦山企業,如今正煥發著新的生機。而這種改變,正源于白沙鎮政府獨創的“安全結對”模式帶來的蛻變。
破題:結對幫扶筑安全同盟
“過去企業間是‘各掃門前雪’,現在成了互幫互助的‘安全盟友’。”白沙鎮經發辦負責人朱濤指著手中的《非煤礦山企業互助幫扶指導工作方案》,笑著介紹道。8月22日,隨著白沙鎮首份《結對幫扶協議》簽署,該鎮已開工的6家非煤礦山企業正式開啟“信息互通、指導互派、經驗互學、人員互掛”的深度合作。
作為第一批試點的兩家企業,鑫華礦業安全礦長直接進駐楓樹下銅礦指導,不僅解決了楓樹下銅礦井下巷道支護的技術難題,更將數字化智能預警系統“移植”過來,讓老礦山第一次用上了“安全大腦”。朱濤介紹道,結隊幫扶的企業通過每月互訪、季度輪訓、安全礦長及管理人員掛職鍛煉等創新舉措,逐漸從“被動應付檢查”轉向了“主動互學互鑒”。
這種“結對子”的智慧,體現在每個細節里。掛職人員與兄弟企業員工同吃同下井,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生產環節。鑫華礦業安全總監鄧海風說:“我們不僅教技術,更教制度。將好的經營管理經驗分享給楓樹下銅礦,提升他們的現場管理能力。現在楓樹下銅礦的‘班前會’安全交底模式,成了全鎮的樣板。”
這種創新不是偶然。2020年起,白沙鎮就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強化對礦山企業的培訓檢查,但更關鍵的是讓企業成為安全主體。在今年7月2日白沙鎮開始啟動非煤礦山企業互助幫扶工作以來,楓樹下銅礦經營權和管理權分工不清、安全資金投入不夠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如今,楓樹下礦區已實現5G信號全覆蓋,AI攝像頭能自動識別未戴安全帽、違規操作等行為,隱患自查能力顯著提升,實現安全與發展同頻共振,為智慧礦山建設打下了基礎。
筑基:科技賦能織就礦山安全網
在白沙鎮牛頭山銅礦廢棄礦井洞口,太陽能板在陽光下泛著藍光,4G信號燈規律閃爍。這個昔日需要鎮村干部徒步巡查的“隱患源”,如今已裝上“智慧眼”,通過“太陽能供電+4G”傳輸技術,24小時監控畫面直連陽新縣應急指揮中心。
這是白沙鎮“物理封堵+智能監控”雙保險策略的縮影。全鎮11處廢棄礦井全部安裝了此類設備,配合鎮、村、組三級巡查機制,至少每半月開展一次的“人工+科技”巡查已實現全覆蓋。此外,白沙鎮還創新設置了“全民監督”的舉報獎勵機制,周邊村民發現隱患可隨時拍照、電話舉報,經核實后可獲得資金獎勵。此舉不僅解決了傳統巡查“人少事多、覆蓋不足”的痛點,更通過智能預警功能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成為全市廢棄礦井監管的“科技樣板”。
這種轉變背后,是白沙鎮對礦山企業安全生產規律的深刻把握。白沙鎮鎮長劉濤算了一筆賬:“全鎮80%的GDP來自礦山企業,但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企業間通過互查互促、以科技賦能強化安全監管,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守住了安全底線。”
行政檢查頻次減少了,企業卻更自覺了。數據顯示,自7月2日白沙鎮非煤礦山企業“結對幫扶”舉措實施以來,不僅推動企業隱患整改率達到了98.7%,更讓全鎮非煤礦山安全投入同比增長30%,員工安全培訓覆蓋率達100%,形成“比學趕超”的安全管理新生態。在鑫華礦業和楓樹下銅礦互助幫扶試點結束后,白沙鎮大林山礦業、吳四房礦業等4家企業也將開展結對幫扶,在全鎮進行推廣。
“白沙鎮這種政府引導、企業主責、科技賦能的模式,為全市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黃石市應急管理局非煤礦山科相關負責人評價道,這不是簡單的經驗分享,而是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理念的革新。這場發生在白沙鎮大山深處的安全變革,不僅守住了企業的生命線,更踏出了一條新時代礦山安全治理的“白沙樣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