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蒼蒼,東湖湯湯,懷擁珞珈山,位居東湖之畔的武漢大學,在黨中央、國務院啟動新一輪定點扶貧工作以來,校黨委根據湖北省統一部署,自2017年9月起安排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結對共建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白果樹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位于武陵山脈深處的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白果樹村,村口佇立著一顆古銀杏樹,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賀龍元帥率領的紅軍曾在此安營扎寨。白果樹村因此得名。
一年多來,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與白果樹村結對共建,實現了精準扶貧的無縫對接,切實實現了扶貧工作的全覆蓋,讓來自珞珈山的真情溫暖了整個白果樹村。
走村串戶 情暖鄉村
沿著崎嶇的盤山公路前行,云霧繚繞中的白果樹村平均海拔750米。這個位于大山深處的680多戶村民中有2/3是少數民族,村民以種植茶葉為生,收入單一;其中243戶是貧困戶,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
為尋找出路,很多壯勞力在春茶采摘后就外出務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書記杜曉成和副院長沈作霖踏上雨后泥濘的山路,走進貧困農戶孫傳和老人的家,實地調查貧困家庭的生活狀況。
孫大爺已過古稀之年,兒子兒媳均在外打工,孫子孫女在城里讀書,兒子兒媳打工收入微薄,不足以支付兩個孩子的學習費用,屬于孫輩因學致貧的農戶。
學院一行細心詢問了老人家現在的困難,鼓勵老人:等到孫兒們學成工作,二老就可以過上幸福日子啦。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學院也會為他們成才助一臂之力的。
2018年春節,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領導帶著全院教職工的愛心捐款12.98萬元前來白果樹村慰問,孫大爺家也分到了糧油等節日慰問品,全家其樂融融地過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心年;2018年6月,學院又向白果樹村捐贈10萬元,用于村民民生建設。
凝心聚力 結對共建
在簡陋卻溫馨的白果樹村村委會二樓會議室,滿頭白發、臉上布滿歲月滄桑的老黨員,年富力強且身肩村委、家庭發展重擔的中年黨員干部,以及帶著淳樸笑容的青年骨干黨員,濟濟一堂,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武漢大學送來的黨課。“努力做新時代的合格黨員”的授課讓村民黨員如何做新時代合格黨員、發揮黨員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以金融手段促進精準扶貧”的授課則緊跟國家方針政策,理論聯系實際,立足鄉村發展實際,對國家的金融支持農村產業發展進行了清晰的介紹。
老中青三代村民黨員們被武漢大學教師的生動授課深深吸引了,也被他們認真嚴謹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感慨到:“以前可沒聽到這么有水平的黨課啊”,“有些道理以前不是太明白,現在被這些年輕教授講亮堂了”。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堅持每季度為白果樹村黨支部黨員送一堂黨課。前來授課的各系所支部書記,均為學院第一線教師,他們既有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又有大量科研工作,但是,為了白果樹村民的一次黨課,他們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心備課,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講授好國家大政方針;不辭辛苦前來,務求實效,以激發白果樹村黨員學習與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增添力量和信心。
春風化雨 匠心育人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白果樹小學是白果樹村孩子們受教育的神圣場所,是白果樹村村民們的希望。全校有6個年級,在編的任課老師八位,師資力量較為匱乏。
校長陳春花是位身材嬌小、長著一張娃娃臉的“90后”,清澈的眼神里面全是滿滿的笑意。2014年,陳春花從湖北理工學院畢業后,沒有選擇留在城市,而是回歸故土,回到自己曾經就讀的學校當孩子王。在她的帶領下,白果樹小學不但學風好、校風好,孩子們勤奮刻苦,教育質量位居芭蕉侗族鄉第一,整個恩施市能排到第五,讓人由衷地為這位勇擔重任的優秀“90后”代表點贊。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師生組成志愿者隊伍,到白果樹小學看望孩子們,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與心理狀況,鼓舞孩子們奮發向上的志氣,激發孩子們勤奮學習的動力。暑假期間,學院購買了價值近4萬元的籃球架2副,解決了小學體育設施安全隱患問題,為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為需要幫助的人排憂解難,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承擔社會責任的努力方向。(沈作霖 羅睿 黃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