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近日引發網上熱議的“濟南男子扶起倒地老人卻被訛”事件迎來反轉。“濟南交警”官方微博1月1日通報,事件系當事人張某某超車時,摩托車的車把與老人自行車的車把發生刮擦,致自行車摔倒。(1月1日《人民網》)
此前,張某某發布的多條視頻內容顯示,他是做好事扶起了摔倒的老人馬某,但老人的家人卻以德報怨,指認張某某是肇事司機,對張某某進行訛詐。因為看似“有圖有真相”,網絡輿論最初是“一邊倒”,紛紛指責老人馬某一家。然而濟南交警部門進行調查取證后發現,聲稱自己是好心人的張某某,其實就是這起交通事故的肇事者。
網絡時代,信息傳播十分快捷,但快速傳播的同時也往往有其局限性。有圖不一定有真相,眼見不一定為實,很多“驚天逆轉”,根子上都來源于社會偏見。不管是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一些網友對“女司機”的瘋狂攻擊,還是這一事件中“老人變壞了,壞人變老了”的主觀結論,似乎只要是“女司機”就一定駕駛技術差,只要是老人指認肇事者就一定是訛詐好心人。與其被思維定式和刻板印象帶偏,不如靜觀其變,“讓新聞飛一會兒”,等待權威部門認真調查取證之后發布結果,保持相信法治的理性心態,讓證據說話、用事實說話,不要因為偏聽偏信變成網絡暴力的參與者,先入為主地對熱點事件進行主觀判斷和定性。
此外,再三反轉的新聞事件也是對相關部門的警醒:權威發布的步子要更快一點、渠道要更廣一點,證據要更扎實、措辭要更嚴謹,才能讓真相在與謠言的賽跑中取得勝利。針對制造謊言的當事人,更不能“算了”或者道歉了事。已經構成敲詐勒索或者造謠污蔑的,必須讓其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