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大博士生汪鑫在顯微鏡下觀測到的蜜蜂眼部微剛毛結構,用PS渲染后好像麥穗
長江日報訊(記者李佳)微觀世界如何美?一群技術宅告訴你顯微鏡下的藝術。“蜜蜂眼部微剛毛結構”,聽起來似乎只能聯想到刺狀物。第五屆材料微結構大賽日前公布結果,一批微觀世界美圖角逐,武大博士生汪鑫摘得“最佳人氣獎”。
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下,汪鑫觀察到,蜜蜂眼部微剛毛結構呈現出根莖狀的“軀干”,尖尖凸起,仿佛是麥穗般。他興奮地保存下了這一奇妙的圖景,并取名《豐收的小麥》:“微觀世界里的生物結構極盡自然的大智慧,筆直的軀干在這寒冷的冬日里簇成一片金黃的麥田,反射著和煦的陽光,被微風輕輕吹拂”。這幅作品在粉絲投票階段共獲得7298票,榮獲“最佳人氣獎”,并斬獲三等獎。
汪鑫是動力與機械學院材料系16級博士生,師從由德國回國的薛龍建教授,是其仿生黏附材料課題組的核心團隊成員。汪鑫介紹,以他們研究的材料為例,很多昆蟲(如蒼蠅、瓢蟲等)通過其腳掌上剛毛內部的管道或多孔結構向接觸表面不斷傳輸液體,以保持高效的黏附能力,“大自然給了人類很好的啟發,比如我觀察的蜜蜂,其身體上的剛毛幫助它們找到花朵,后足上的剛毛幫助它們采花時存放花粉,不同部位的剛毛具有各異的微納米結構和獨特的功能”。
長江日報記者觀察到,生化高材生各自發揮想象,如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的水熱法制備的二氧化鈦,仿佛一簇簇繁花,而二氧化鈦被稱為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種白色顏料;水熱法制得的CuPbSnS復合物,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如同一塊雕琢復雜的玉石,被認為“如同在電影《正義聯盟》中能打開‘爆音通道’的天啟母盒”;微波法制備MOF(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過程中偶然得到的有機物形貌,仿佛水墨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