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
每個人心中都有了小小的盼頭
過年是團圓
雖然現在大伙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
天南海北的美食沒有吃不到的
但在不少人心中
和家人一起置辦年貨
是最難忘的年味

有人說,年貨是時代的符號
烙下了每個時代的印記
對于年貨
不同年齡層的人也有著不一樣的記憶
有的人記憶中,
年貨是好吃的麥芽糖、 媽媽包的餃子
有的人記憶中,
年貨是新衣服、新鞋子
也有人不管過了多少年
依然想念家人做的臘腸、豆腐

30、40年代出生的人
以票換年貨
糧票、油票、肉票這些物品對于我們來說已經記憶模糊,但80歲的金婆婆說,這些東西承載著她對于過年的記憶。“那個時候買什么都要票,所以平時要省著用,攢起來留到過年用。“

金婆婆回憶,她兒時辦年貨則更不容易,不僅交通不方便,物質也匱乏,當她對年貨有記憶,已經是嫁為人婦了。她記得當年,用肉票換回來的豬肉要先把肥肉部分切下來煎出豬油,用油炒一盤花生米給孩子們吃,就是平時想都不敢想的待遇了。
“哎,以前的苦日子就不去想了,現在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家住漢口的 卿爹爹今年75了,身體依舊很硬朗。回憶從前的過年時光,卿爹爹說 當時置辦吃的年貨是一年當中家里最大的一筆開銷 。現在過年,肉類已然不是什么奢侈品,但當年他要去合作社排隊買肉,運氣好的時候排上老半天就能買到豬頭肉了,夠一大家子吃好幾天;運氣不好的時候剛排到他,肉賣完了,只能第二天再來重新排隊。

即便如此,大人小孩最期盼的依然是過年。 “ 當時平常人家一年到頭很少吃到肉,過年有肉吃,特別幸福。 ”

50、60、70年代出生的人
自己動手做年貨
武漢市民徐女士是一名50后,在她的記憶里,家里一般都是家人動手做年貨。諸如蛋餃、圓子、臘肉臘腸都是自己做,“自己做的是外面買不到的味道。”徐女士說,臨近過年家里會彌漫著油香味,剛出鍋的炸糖是她最愛的年貨。

同樣是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田阿姨,小時候過年最愛吃父母做的麥芽糖和豆腐腦。“常趁著大人不在的時候,跑進做麥芽糖的房間,偷偷地吃麥芽糖,那種甜甜的滋味至今都回味無窮。”如今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年貨,她們也不愿費那個功夫去做了。

在 60 后王師傅的記憶中, 進入上世紀 80 年代后,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不用愁吃飯、穿衣了。 為求吉利、圖喜慶,春聯、倒貼 “ 福 ” 字,賀年卡、掛歷開始成為年貨新寵,讓年味的文化氣息逐漸濃厚,一個倒貼在大門上的“ 福 ” 字展示著人們對新一年的憧憬。

時代的年輪走向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物資也逐漸豐富起來,市面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商品,繁多的種類豐富了大家的年貨清單。
80、90年代出生的人
上街買年貨
80 后的小祝至今都記得兒時和媽媽一起去漢正街打年貨的場景,在擁擠的街道上擠來擠去,看到家里缺少的年貨,便擠上前去口若懸河地講價,然后再大把大把地把年貨往家里送, “瓜子、花生、水果糖等年貨都會買回家,還有各種要為年夜飯準備的食材都往家里搬,廚房幾乎成了一個倉庫。” 在春節過去的許多天里,家里都不用再上街買吃食,靠著年貨可以吃上十天半個月。

90 后的小田一直記得旺旺大禮包,當時膨化零食的價格都不便宜,能在過年的時候吃到,簡直幸福感爆棚。“現在對過年的年貨沒什么期待了,因為平時吃的就多,每天都像過年。”小田說, 現在的春節對他來說,頂多就是不上班,和家人聚一聚,聊聊一年中的辛酸苦辣。
如今,年貨玩出新花樣
現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逐漸成為年貨新寵。武漢市民徐先生網購了一臺IPAD送給正在上學的女兒,“要過年了,很多電商都利用這個節點搞促銷,這個時候買能享受優惠,還可以快遞送貨上門,而且網購年貨更節省時間。“

剛工作不久的小鄭剛買了一臺筆記本。她說:“用自己汗水換來的年貨和父母買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也是對過去一年辛苦工作的犒賞。”
你的年貨都買了啥?
來源:湖北經視|記者:倪虹|主編: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