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記者 沈湫莎
“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好運!”這是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通過社交媒體對我國春節期間上映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發出的祝愿。這部電影在引發“宇宙級鄉愁”的同時,更撬動了人們對中國科幻作品未來的期待。
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將科幻定義為“關注科技進步對人類影響的文學分支”。在一些發達國家,科幻作品開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類最初進入太空的時代。《流浪地球》的火爆再次證明,科幻仍是當下人們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春節檔電影票房逆襲的背后,你是否想過,我們為何需要科幻?究竟是什么讓人類對科幻如此著迷?
“現象級”科幻作品總能引發全民科學熱潮
“洛希極限”這個燒腦的科學名詞在《流浪地球》中一閃而過,它的百度指數卻比電影上映前翻了400倍。隨著影片的熱映,氦閃、重核聚變發動機、引力彈弓等專業術語,正成為春節聊天聚會上的熱詞。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副臺長袁峰說,九歲的女兒看完電影后對“紅巨星”念念不忘。影片中,太陽變成紅巨星是一切的源頭,卻也是恒星演化的必然規律,到那時,體積暴漲的太陽將接近距離太陽表面1.5億公里的地球軌道,所有人都難逃浩劫。“記憶中的上一次全民天文熱,還是在2014年《星際穿越》上映時。”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鈕衛星認為,一部好的科幻電影總能引發人們對其背后科學問題的思考。繼“太陽何時吞并地球”“地球如何借助木星飛躍太陽系”等話題之后,“《流浪地球》里為什么大家都吃蚯蚓干”這一話題又登上了知乎熱榜,而答案就藏在初中生物課本里——由于地球失去了太陽,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蚯蚓等食腐型生物就成了人類方便獲取蛋白質的來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說他很喜歡《流浪地球》:“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我深知《侏羅紀公園》這部科幻大片對青少年的影響力,這恐怕就是科幻的魅力所在。”在他看來,科普授人以科學知識、科學思維與精神,科幻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對科學的熱愛,從提升國民科學素質的角度,二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科幻的意義不在于預言,在于對現實的關切
“科幻作品有兩個維度,‘科’代表邏輯和現實,‘幻’代表想象力和夢,其本質就是在高科技舞臺上繼續演繹挖掘了無數遍的人性母題。”袁峰認為,在《流浪地球》中,除了電影工業制作出大氣磅礴的重核聚變發動機、太空站,真正深入人心的,是士兵為救百姓犧牲自己、歷經千辛萬苦的“飽和救援”,以及宇航員對故土的眷戀等人類共通的情感。
以浩瀚宇宙為背景,曾寫出《銀河之心》三部曲的科幻作家江波說,人們總認為科幻小說的吸引力在于其預言能力,事實上,科幻作品受社會影響的程度要比人們感受到的強烈得多,從某種角度來看,說它是現實主義題材不為過。
事實上,人類在航天科技方面的不斷突破,賦予了科幻電影不斷的創新想象;而科幻電影在大眾領域的流行,又鼓勵了青少年投身于航天事業。
當今世界,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術迅猛發展,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和挑戰?科學的疆界不斷拓展,人類該何去何從?層出不窮的議題,需要我們交出一份份中國答卷。
正如80后科幻作家夏笳所言,當“中國”與“科幻”這兩個詞放置在一起,本身就會引發人們的一系列聯想: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神話與科學、黃土地與大都會……這些問題不僅令其他國家的讀者和觀眾好奇,也值得每一位當代中國人去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