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見“青草池塘處處蛙”美景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由于生態環境變化,“蛙聲一片”重新出現
長江日報訊(記者陳奇雄 實習生袁慧)成百上千的青蛙在湖泊中搞大合唱,“呱呱”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最近,這種生機勃勃的場面,反復在武漢市各個帶有湖泊的公園內上演,讓聽到這種聲音的市民感到高興。
很多市民說,蛙聲,對他們這些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來說,屬于稀有之音。他們在很長時間里,都沒聽見過蛙聲了。
這些市民想弄明白:為什么現在武漢市城區內的湖泊中,又出現了這么多青蛙?都是些什么種類的青蛙在鳴叫?
5月6日,長江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市民夜行途中聽見青蛙大合唱
幾天前,夜行回家的市民李先生,在穿過沙湖公園回家途中,聽到這美妙的蛙鳴聲后,又驚又喜。
55歲的李先生住在沙湖公園邊的一個小區里,他老家在湖北襄陽的一個村子里。
5月6日,李先生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小時候,他在老家經常看到青蛙,也常聽到青蛙叫。因為老家的池塘與水田中,青蛙特別多。那時,他并不覺得青蛙的叫聲有多動聽。
14歲時,他來武漢上學,學校邊上有一個湖泊,湖泊中青蛙較多,他常常被青蛙叫聲吵得無法入睡。
幾年后,他成了武漢市的居民,成家立業。因住地周邊全是高樓大廈,他就很少再聽到青蛙的鳴叫了。
李先生說,今年5月1日晚上9點多,他在逛完街后的返家途中,從沙湖公園穿過時,突然聽到了久違的大片蛙鳴聲。他側耳傾聽良久,它們發出的“呱呱”聲響成一片,猶如鞭炮齊鳴。
5月2日上午,好奇心極重的李先生,再次前往該公園里實地探查青蛙。這次,他驚喜地瞅見,湖中青蛙數量較多。它們中小的僅指頭大,大的有鵝蛋大。它們身上的花紋也多種多樣。他還用手機錄下了一段蛙鳴聲。
家住漢口臺北路的王先生也撥打長江日報新聞熱線電話說,最近,他在漢口寶島公園、小南湖公園等帶有湖泊的地方,也多次聽到了大片青蛙叫聲。
李先生與王先生都說,他們很想搞清楚,在武漢地區,究竟有哪些種類的青蛙?這些青蛙是從哪里來的?
青蛙是水環境質量指示物種
5月6日,湖泊生態修復專家、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康玉輝博士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我們常說的青蛙屬于兩棲綱無尾目動物。青蛙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青蛙的受精卵也需要在水中完成變態發育。因此,青蛙一般生活在有水或靠近水體的潮濕環境中,屬水陸兩棲動物。
青蛙主要以昆蟲或無脊椎動物為食。棲息環境質量的好壞和食物供給情況,均會影響到青蛙的分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蛙是水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
目前,在武漢的沙湖、紫陽湖、鯇子湖、小南湖、菱角湖等城中湖內,都生活著較多數量的青蛙。因為近年來,經過綜合整治,這些湖泊的綜合環境質量已獲得顯著改善,湖中水草豐茂,岸邊植被豐富,為蛙類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食物。市民到這些湖泊邊游玩時,就容易聽到蛙聲。
這些青蛙中,有的是武漢地區原來就有的野生青蛙,有的則是人工繁殖出來的青蛙。
在武漢地區,絕大部分青蛙都是普通品種青蛙。而像虎紋蛙這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稀有種類青蛙,則極為罕見。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武漢地區的野生青蛙以黑斑蛙居多。包括野生黑斑蛙在內,大部分普通品種青蛙,屬于被國家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三有”動物。
為何近年野外青蛙越來越多
5月6日,武昌區水務局堤防河道湖泊管理所副所長李俊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武漢地區很多湖泊特別是城中湖的青蛙數量,大都經歷過“由多變少,又由少變多”的過程。
很早以前,青蛙數量是很多的,“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景象也隨處可見,蛙鳴聲更是市民經常就能聽到的聲音。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因城市化進程加快、湖泊面積縮小等原因,青蛙棲息地遭破壞,青蛙的數量一度變得很少。青蛙在個別湖泊中甚至銷聲匿跡了,蛙鳴聲也成了稀罕聲音。
再后來,因為武漢市非常重視湖泊保護工作,各湖泊本身的水質及其周邊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能為生活在其中的青蛙提供愈來愈多的食物,加上青蛙本身繁殖能力強、天敵也不多,所以青蛙數量就日益增加。“蛙聲一片”的場景在消失多年后,重新出現。
荊州宏偉菜香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食用青蛙養殖專家謝朝宏說,武漢地區野外的青蛙越來越多,與人們不再擅自捕殺野生青蛙當食物也有很大關系。因為現在人們可以合法地購買人工養殖的青蛙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