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周珍 馬婷婷)“幾根銀針扎下去,十幾分鐘后頭就不怎么疼了……”近日,在十堰市人民醫院傳統中醫針灸科的候診區看到,一位剛做完治療的患者興奮地向病友分享自己的體驗。這樣的場景,在這個開科剛滿兩年的科室里已是常態。
診室內,一位從武漢專程趕來的患者正在接受張發醫生的治療。“右側肩膀抬不起來已經有半年了”,在仔細把脈、問診后,張發選取相應穴位下針。留針不到十分鐘,患者驚喜地發現原本活動受限的胳膊能緩緩抬起了。“真是立竿見影!”他感慨道。
這樣即時見效的治療效果,正是眾多患者慕名而來的原因。2023年11月1日,十堰市人民醫院傳統中醫針灸科正式開科。兩年來,傳統中醫針灸科在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臨床各科室的關心幫助下,已治療5萬余人次,為眾多患者解除病痛。
千里求醫,銀針牽起醫患緣
從深圳專程趕來的曲女士下了飛機就直奔醫院。飽受偏頭痛折磨五十余年的她,曾在全國多家醫院求醫無果。“發作時每一根神經都像被充了氣”,這種劇痛讓她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氣。去年年底,她慕名前來就診,經過三次針灸治療后,困擾她半生的疼痛竟然奇跡般消失了。這次復診,她特意帶來一面印有“金針妙手除頑疾 醫德高尚傳美名”的錦旗,表達對張發醫生及其醫療團隊的感激之情。
像曲女士這樣遠道而來的患者不在少數。有北京來的偏癱患者坐了一夜高鐵,有浙江金華的患者驅車跨越三省,還有美籍華人越洋咨詢……。
妙手祛疾,銀針展現新作為
在張發醫生的診室里,治療成效是以“針”來衡量的。
經過三次針灸,被偏頭痛折磨42年的高大爺擺脫了痛苦;第七次施針后,昏迷30多天的七旬植物人余老太睜開了雙眼;第十次治療時,患“象皮腿”42年的崔奶奶露出了笑臉……這些現代醫學難題,在一根根銀針下迎刃而解。
張發醫生在急癥治療方面也展現出獨特優勢。今年8月,一位因腰椎間盤嚴重脫出被平板車推進診室的醫生,在接受一小時針灸治療后就能獨立行走。這種立竿見影的療效,改變了人們對“中醫是慢郎中”的固有印象。從列車上的癲癇急救到ICU的昏迷促醒,銀針在張發手中成為了“中醫急診”的重要工具。
經過兩年發展,科室憑借傳統中醫治療技術,接診覆蓋了從頭痛、關節痛等常見多發病,到食道癌、顱腦損傷后植物人狀態等疑難病癥的廣泛范圍。不少受病痛困擾多年的患者,在這里實現了癥狀緩解乃至康復,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科室也逐步成為眾多患者信賴的就醫選擇。
仁心暖醫患,銀針治身亦療心
在醫療費用普遍較高的當下,張發醫生的診療方式顯得尤為特別:他曾用7元錢的中藥治愈了孩子的過敏性哮喘,經常為孤居老人墊付醫藥費,為困難患者減免診療費用。這些看似“不合時宜”的做法,卻成為患者口耳相傳的美談。
“張醫生總是先問我們家遠不遠、有沒有吃飯。”來自四川的帕金森患者王某道出了患者們的共同感受。這份體貼讓候診區多了幾分親友相聚的溫暖——患者們會互相傳授張發醫生教的八段錦,分享家鄉特產,甚至自發維護就診秩序。
開科兩周年之際,張發醫生在診療中踐行著“針藥治身,言語醫心”的理念。從產后抑郁的母親到焦慮自殘的少女,他不僅用銀針解除病痛,更通過耐心傾聽和通俗易懂的溝通,為患者點亮希望之燈。為了更好地幫助患者,他還專門學習了心理學知識。
隨著慕名而來的患者日益增多,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張發醫生將師承經驗悉心傳授,要求團隊成員既要精研針法,更要秉持“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醫者仁心。兩年耕耘,一根銀針串聯起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十堰市人民醫院傳統中醫針灸科正在用實際成效,書寫著中醫藥傳承創新的生動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