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鄭建超)“以前村里都是荒地,現在種上中藥材,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前不久,丹江口市龍山鎮土臺村村民張世瑞望著漫山的七葉樹,感慨萬千。作為鄂豫渝陜毗鄰地區唯一的西醫類本科高校,該校發揮醫藥專業優勢,開出產業造血、教育扶智、健康守護、治理提效的“鄉土處方”,讓脫貧攻堅的成果在鄉村振興中持續生根結果。
產業造血:把“荒山坡”變成“聚寶盆”
2014年,土臺村還是貧困發生率高達56.3%的“空殼村”,南水北調移民后產業斷層,村民增收無門。湖北醫藥學院駐村工作隊調研后,憑借專業敏銳發現這里的氣候土壤適合中藥材種植,隨即開出“科技+產業”的脫貧藥方。2016年,丹江口康德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揭牌,學校捐款25萬元作為產業基金,遴選七葉樹、天丁、芍藥等優質品種,派遣藥學專家全程指導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畝,每天安排25名貧困人口務工,2017年便實現整村脫貧,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在竹溪縣縣河村,荒廢多年的集體茶場也曾是村兩委的 “心病”。2021年學校駐點后,投入33萬元幫扶資金整修廠房、購置設備,邀請專家開展茶葉修剪和施肥指導,推動茶場提檔升級。2023年,縣河村與竹溪靈芽茶業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形成“黨支部+茶企+小組+村民”的管理模式,僅2022年至今就帶動村民務工收入逾20萬元。此外,學校還免費發放1600棵李樹果苗,發展多功能果園,為村民拓寬增收路徑。
消費幫扶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學校持續開展“竹溪大米進校園”活動,累計采購大米20萬斤;牽線家樂福超市與當地農特產品展銷館對接,組織教職工旅游消費,讓羊肚菌、土雞等特產走出大山。

消費幫扶。通訊員 供圖
教育扶智:用“知識光”照亮“成長路”
“第一次走進大學實驗室,看到顯微鏡下的細胞,我下定決心要努力考大學。”竹溪縣縣河鎮中心學校學生小李在參加“大手拉小手,筑夢童心愿”研學活動后,在日記里寫下這句話。2024年5月,40名師生走進湖北醫藥學院,參觀生命科學館、體驗醫學實踐平臺,上了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
這是學校教育幫扶的一個縮影。自2021年起,“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動成為教育幫扶的品牌,累計向縣河鎮中心學校捐贈功能室建設資金5萬元、空調6臺、電腦20臺,發放助學禮包60余個,開展心理健康、急救技能等宣講10余次。暑期“七彩假期”托管班連續三年開辦,2023年首次迎來國際留學生參與,累計服務600余名鄉村兒童,減輕了家長的看護負擔。

研學活動。通訊員 供圖
針對鄉村教育資源薄弱問題,學校組建 “雛鷹計劃” 社會實踐隊,開展義務支教、學業輔導和文體活動;探索“愛心媽媽”結對幫扶模式,關注單親家庭等特殊群體學生;為蒿口小學推進武術特色學校建設,在“六一”兒童節開展科普授課、結對幫扶活動。退休教師書寫春聯送祝福,青年學生手把手教孩子藝術技能,讓知識與溫暖在鄉村傳遞。
健康守護:以“專業力”筑牢“民生線”
“在家門口就能看三甲醫院的專家,還免費做了白內障手術,現在看東西清清楚楚。”縣河村村民劉大爺握著醫生的手連連道謝。這是學校開展健康幫扶的真實場景,作為醫藥類高校,該校將醫療資源下沉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2022年以來,學校聯合竹溪縣衛健局承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培訓,邀請附屬太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專家授課,累計培訓鄉村醫生、衛生院骨干1000余人次,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組織直屬附屬醫院專家開展義診4次,提供初級診療服務600余人次,免費送藥價值2萬余元,為4名村民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

專題培訓。通訊員 供圖
心理健康幫扶同樣不留死角。2023年起,學校承辦竹溪縣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專項培訓,覆蓋96名教師;在縣河鎮中心學校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個一”活動,為700余名中小學生進行健康體檢并建立檔案;邀請專家開展兒童心理健康講座,為鄉村師生筑牢心理防線。“健康素養大講堂”落戶縣河村,常態化開展健康知識普及,讓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治理提效:用“共同締造”激活“內生力”
“干什么群眾提出來、怎么干群眾說了算、好不好群眾來評價”,在丹江口市蒿口村黃土梁安置點的墻上,這行紅色大字格外醒目。作為“共同締造”試點,這里曾面臨道路出行不便、活動場地缺失等諸多問題。
湖北醫藥學院駐村工作隊轉變思路,以“黨建聚魂、文化聚心、能人聚力”為抓手,挖掘培育8名骨干成立小組理事會,實現“三長合一”。針對村民反映強烈的種菜問題,理事會牽頭集中建設菜園,群眾投工投勞完成土地平整和道路硬化;環境整治中,100余名村民自發參與義務勞動,有人下班后主動加入,有人免費提供餐飲保障。

環境整治。通訊員 供圖
廣場和公廁建設是試點的標志性成果。群眾共同選址、投工投勞,學校投入幫扶資金,建成后的廣場成為村民休閑活動的核心場所。村民梁自軍、劉貝貝主動認領管護任務,簽訂管護協議,形成“建好更要管好”的自治氛圍。如今,安置點道路黑化、路燈亮化、菜園規整,村民從“旁觀者” 變成“主人翁”,實現了從“干部干群眾看”到“群眾事群眾干”的轉變。
從土臺村的中藥材基地到縣河村的茶園蝶變,從鄉村課堂的知識傳遞到村口的義診服務,湖北醫藥學院用專業力量破解鄉村發展難題,以“三真三實” 作風踐行高校擔當。這份量身定制的“鄉土處方”,不僅治愈了鄉村的貧困“病灶”,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秦巴山區書寫了校地協同共富的動人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