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晚報訊(記者姚傳龍)1月2日,70箱超過2000冊圖書從宜昌運抵武漢市硚口區,運費3000余元。這些書的主人是47歲的陳先生,70箱書籍中59箱是他大學與工作期間購買所得,11箱是自己正在讀初中的孩子所有。
“書買得太多,看來將來需要控制一下。”面對滿屋的圖書,陳先生開玩笑地說,為了買書,僅2017年與2018年他總共花費3.5萬元。盡管整理圖書需要耗費時間,但閱讀圖書能增長知識、豐富閱歷,相較于網絡上的碎片化閱讀,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1991年至1995年,陳先生在武漢大學中文系求學,對人文社科類圖書的興趣從那時就植根于日常生活。大學畢業后,陳先生在宜昌工作近20年,歷年積累,書籍越聚越多。2014年末,陳先生因工作調動來到武漢,至今已滿4年。放在宜昌家中的數千冊書籍成為他的心病。今年元旦,他決心專程回宜,將全部書籍及資料運抵武漢。
在電子閱讀愈發普及的今天,面對超過2000冊圖書,有人建議,網絡時代,可以通過電子閱讀、瀏覽互聯網獲取知識,大可不必大肆購書。對此,陳先生有不同看法。“網絡閱讀雖然便捷,但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缺乏過濾,紙質圖書卻因經過專業人員把關,相對更為嚴謹。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我們不能拋棄傳統的閱讀方式。紙質書可以隨時翻頁,前后對照查看,并記錄讀書心得,這對細讀作品,深入體察書籍內蘊是有好處的。”
陳先生解釋,自己并不排斥電子書,過去10年來,他本人也積累了大量電子書,對于絕版書籍或大型套書,他依然會選擇電子圖書館等網絡瀏覽方式。
陳先生不僅自己閱讀紙質書,也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所以11箱書來自于孩子,既有學校教材輔導書,也有內容豐富的課外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