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童雁汝南作畫中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通訊員李霞
“我曾給攝影家當過模特,給畫家當模特還是第一次咧。”1月28日上午,一向在舞臺上熱鬧的“岔巴子”田克兢,端端正正坐在東湖邊一家藝術中心的畫室前,給藝術家童雁汝南當起了模特。
童雁汝南從小師從李可染,先從事國畫創作,后從事油畫創作,最近20年專注于面對面的肖像藝術創作,在世界藝術領域獨樹一幟。近幾年舉行的杭州G20、廈門金磚、上海進博會等國家重大活動中,童雁汝南擔任主會場藝術總監,將中國藝術推向世界。這次專程來到武漢,給武漢文藝界名人“畫像”。
“每個面孔重構一個世界”
“這是畫家樊楓”“這是畫家冷軍”“這是作家田天”,28日上午畫室開放媒體采訪,記者們慢慢從已經創作完成的畫作中辨認出了部分武漢名人的“臉”,有些卻也不那么容易辨認。因為畫作帶有童雁汝南藝術的典型特征,畫面偏抽象,很多時候甚至不畫眼睛,或不突出眼睛。“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沒有眼睛如何塑造人物的精神?”面對記者的疑問,童雁汝南說,“照片或者文字完全可以表達的東西,我不感興趣。眼睛是可以傳達感情、說故事的,但一旦畫了眼睛,就容易對象化。顧愷之很多年也是畫龍不點睛的。而去掉了圖解性和表現性之后,每個面孔重構一個世界,可以傳達另一種超越感。”
田克兢第一次當畫室模特
當天上午,童雁汝南一邊畫田克兢,一邊請田克兢講述自己的故事,田克兢很快進入角色,把畫室變成了他的主場。“我是個滴酒不沾的人,但有一次為了演醉打電話這樣的情節,真的就喝酒上場,寧愿把自己的身體損個一兩次,也要把戲演好。我只記住一條,真誠對待觀眾。”作為模特的田克兢也很敬業,提前修理了發型,“我幾十年都是這一個發型,我的觀眾們說,如果換了個樣子就不是田克兢了。”
聽了田克兢的講述,童雁汝南將之前畫好的部分,又動手做了些調整,一直畫到中午12點半才收工。“行家畫行家,大家對藝術理解的同與不同會產生新的碰撞。”童雁汝南說。
據悉,童雁汝南這次在武漢寫生的畫作,將于2019年3月份左右在武漢美術館展出,屆時觀眾可以去展廳尋找你所喜歡的那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