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陳哲在寢室里修復古籍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賀俊 通訊員朱辰千 鄧含陽)原本裂痕滿滿、書皮一碰就碎的古籍,在一雙巧手下被修復。昨日,記者在武漢商學院看到了兩卷泛黃的古籍《商業新尺牘》,這是該校大二學生陳哲花費近一個月時間修復的,他已收集類似古籍幾十本。
“這兩本書被放在角落里,拿起來的時候,一抖都是灰。我隨手一翻,發現是講商業的,跟學校的課有點關聯,就買回來了。”2018年底,陳哲經朋友介紹,在武漢徐東古玩市場上淘到了兩卷一百多年前的《商業新尺牘》,又歷經大半年把四卷本湊齊。
“我覺得每本書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希望盡力去復原它。”陳哲告訴記者,兩卷《商業新尺牘》是線裝書,年代久遠,殘損較嚴重。修復時最困難的是有漏洞和破損的地方,需要先用毛筆蘸清水,一點點清理發黃的紙張或水漬、蟲咬的痕跡。之后他找來適合的竹紙填補破損地方,在其他頁找到同樣的字反復模仿幾百遍后,填補上缺失的字。
這不是陳哲第一次修復書籍了。他是黃岡人,從小就喜歡書法,家鄉有人拆遷房屋時總會出現一些年代久遠的破損書籍,他就主動和戶主溝通,然后拿來修復。“最近五六年開始收集古籍,平時最愛逛古玩市場淘書。”目前,他收集了幾十本古籍,最早的一本是清朝康熙年間《古文觀止》殘本。
陳哲常趁著寒暑假的時候,在家鄉的偏遠山村搜尋古籍。一開始,他騎個摩托車拿著喇叭在村子里喊著收古書、銅錢等,但是沒多少人理他。“我發現大家都在賣綠豆,就拿著喇叭喊收綠豆。老鄉一來賣綠豆,我就旁敲側擊地問一問有沒有古書。”
陳哲告訴記者,很多人不理解他,他卻在修復與閱讀古籍的過程,心慢慢變得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