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王琦 通訊員尹丹 陳薇)秋收冬藏,待春望夏。歲尾年初,家住應城市三合鎮徐劉村的王珍香和平常一樣,一邊打理著自家的小日子,一邊靜靜等著兩個孫兒放假歸來。

遇有鄰人路過家門口,這位年近古稀的老大媽笑容滿面地迎過來,拉拉家常。
“王大媽雖然家里情況特殊,但人很樂觀,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和她聊聊,總會被她的笑感染,從而樂觀起來……”鄰居們都這么說。
王大媽家里情況特殊——一家六口人,有四人殘疾……

1969年,王珍香從楊河鎮嫁到三合鎮,和村民楊德貴結婚。
“爹爹耳朵聽不到,那時我們的生活來源就是種田、做點小生意。”王大媽陷入回憶。
兩人勤扒苦做,將一女二子一手拉扯大。女兒遠嫁,大兒子外出務工成家立業,小兒子楊開清也漸漸成長起來。
彼時,日子雖不寬裕,但王大媽覺得,“一切都有希望!”

1998年,在外做泥瓦匠的楊開清領回一個姑娘組建了家庭,起先王大媽還挺高興,可時間長了卻發現兒媳有時行為有些“不對頭”。
“后來我才知道,兒媳有些精神疾病,但兒子看中了,這就是咱家的女兒。”王大媽說。
兩年過去,楊開清的大兒子出生,抱著剛出生的孩子,王大媽在產房外和親人商議,做下決定:開清有職業病,有時候復發了不能做事,他媳婦也得個人看著,我們倆老的就多幫襯下他。
孩子新生的喜悅勁沒過多久,王大媽一家便遭打擊——孩子被確診為先天聾啞。
“造孽的伢喲……”盡管刻意壓制情緒,王大媽的眼眶依舊泛紅。再難也得過!楊開清拖著病體帶著妻子外出務工,老兩口便在家中拉扯孫子長大。
“伢到3歲,必須讀書!”雖然說不出啥大道理,但孫子3歲時,王大媽一力主張把孩子送到孝感的特殊學校就讀。
沒有錢,老兩口就望著親戚四鄰說好話,幾毛、幾塊錢的借,湊夠學費;沒人送,王大媽就天不亮哄著孩子步行十幾里路到車站……
孩子很爭氣,學習成績優秀,王大媽說,雖然難,但很欣慰。

2008年,楊開清的二兒子出生,不久再次被確診為先天聾啞。
“還能說什么呢?”王大媽暗暗大哭一場,又將小孫子帶在身邊。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一待適齡,小孫子也被送到特殊學校就讀。
于是,這個老婦人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她咬咬牙:哪怕全家人討米,都得讓兩個孩子讀書。
“2015年以前,屋里漏雨,家里靠著我們兩個老的盤十二畝四分多田過活,2015年以后,日子慢慢好了起來。”王大媽擦了擦眼角,笑意又在她臉上出現。
就在2015年,王大媽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工作隊員、鎮村干部根據她家實際情況,詳細制定了幫扶措施,幫她家慢慢走出窘境。

和工作隊員、鎮村干部熟絡后,王大媽常常笑著招呼他們“在屋里吃飯”,也常常以自身為例,幫著向老街坊們宣講扶貧政策。
“一開始我家在堰塘里打水吃,不是很衛生,鎮村干部上門來,幫我家接通了自來水,又把漏雨的屋修好了,這大家都看得到吧……”2018年,王大媽家改水、危房改造完成,她高興的對村里人說。
據村黨支部書記張小木介紹,按照政策要求,王大媽家享受了低保、醫保、教育、水改、危改等扶貧政策,做到應保盡保。
也正是2018年,王大媽一家實現脫貧。

“大點的孫子在武漢特校讀高三,小孫子在應城特校就讀,兒子媳婦過得都還好,我跟爹爹在屋里養了137只雞,喂了1頭牛,跟正常人過得沒啥兩樣!”看著滿滿一墻孫子們“掙”回的獎狀,王大媽大聲笑道。

時近中午,王大媽起身到自家菜園去摘菜,望著滿園歷經霜打的清翠白菜,她笑得挺踏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