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孝感頻道記者陳崢嶸、通訊員肖元玲、李凌)推開大棚的塑料膜門,藜蒿特有的清香撲面而來。12月10日,76歲的潘廣敏穿著長筒膠鞋,走進大棚里給藜蒿澆水灌溉,“長得蠻好,你看看,幾嫩喲!現在賣得好價錢哩!”

云夢縣胡金店鎮以“打工經濟”為主,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多,潘陳村也不例外。如何發展適合的產業來振興村鎮經濟?
潘陳村歷來有農戶種植藜蒿等蔬菜品種,但規模不大,不成氣候。這里土壤條件好,疏松肥沃,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種出來的藜蒿莖壯葉綠,鮮嫩可口。規模發展蔬菜產業,建設藜蒿基地的想法逐漸清晰明朗起來。
2018年5月, 流轉土地6畝,投資5.7萬元,建成蔬菜大棚6個,配套打了一個機井。2019年11月,又流轉土地54畝,投資32.6萬元,建成蔬菜大棚39個,配套建設機井4口,鋪設砂石路830米,硬化溝渠365米。規模蔬菜產業基地成效顯著,今年10月,繼續流轉土地30畝,投資50萬元,建成蔬菜大棚44個,又配套建設機井3口,鋪設砂石路480米,硬化溝渠560米。
如今,整齊排列的89個蔬菜大棚,在潘陳村里顯得蔚為壯觀。蔬菜基地旁是寬闊平坦的交通要道,通往大棚的路是緊實的砂石路,大棚里里是青翠嫩綠等待收獲的藜蒿。

“現在正是藜蒿大量上市的時候,每天有菜販子過來收購,從基地收購價六七元一斤。一茬一茬的藜蒿收割賣出去,種一季一般能收三茬,一個大棚純收入達到一萬元左右。”云夢縣教育局駐潘陳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周旭東介紹,藜蒿種植收獲時間長,從9月到明年4月左右。藜蒿收完后,大棚里可再種竹葉菜、瓜果等應季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大量菜品從這里運出銷售到武漢、孝感等多地。
據了解,潘陳村的蔬菜基地采取集中流轉土地、集中資金投入、集中對外發包、集中收益分配的“四集中”模式運營,發揮產業帶動、減貧帶貧作用,注冊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5戶種植戶共同經營承租,村集體年可增收9萬元,農戶每年土地租金500元一畝。蔬菜種植、管理、收獲,常年有20多名群眾在這里就近務工,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


在其中一個大棚里,記者看到,10多名留守婦女、老人在大棚里進行藜蒿的初加工。收割的藜蒿堆成小山,散發著清香,婦女老人們整理青嫩的藜蒿,將莖桿上的葉子擼下,只留莖和尖上最嫩的部分葉子,整齊后再將老莖切除。婦女們在這里加工,每斤掙7角錢,快手一天能整出百來斤,慢一些的也可加工30斤左右。“我們年紀大了出去也沒事做,在這里做工掙多掙少都是好的,家里多一份收入,能把日子過好一些。”73歲的康蓮青雙手忙不停,頭也不抬地說。


菜販子劉光義在大棚里,將加工整理好的藜蒿整齊碼放進菜筐里,過秤稱重。不久,這一把把鮮嫩的藜蒿,將通過他們的渠道,發銷到武漢白沙洲蔬菜市場,端上人們的餐桌。
原標題:藜蒿香,致富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