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陸市孛畈鎮利用科技手段,創新產銷模式拓寬發展渠道,讓小香菇搭乘科技的快車變成脫貧致富的小金傘。

冬至過后,孛畈鎮月嶺村支部書記、月落嶺香菇合作社負責人周思想就組織食用菌自動化加工廠開工生產。巨型消毒鍋冒著熱氣,10多名工人將一摞摞菌棒整齊擺入消毒爐內。作為食用菌產業鏈的“核心地帶”,填袋、滅菌、接種各項流程在這里一氣呵成。

孛畈鎮月嶺村黨支部書記、月落嶺香菇合作社負責人周思想告訴記者:“原來的貧困戶滅菌,采用土鍋爐蒸的方法,耗時72小時。現在有了這個設備,時間縮短到14小時,大大得提高了效益。”
2017年食用菌自動化加工廠生產菌棒僅為4萬棒,經過四年的發展,2020年加工廠生產菌棒40萬棒。

除了在生產方式上采用機械化,在菌棒體積上也進行了科學化測算。現在的菌棒體量是20公分的腰圍,63公分的長度,而5年前的菌棒體量要比它小三分之一。“不僅節約了成本,產值也比原來增長33%。”孛畈鎮月嶺村黨支部書記、落嶺香菇合作社負責人周思想說到。

與此同時,秋栽改冬栽,菌棒成活率提高2.7個百分點,自動測溫儀讓一個工人輕輕松松管理15萬只菌棒,科技支撐讓小香菇生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有了成熟的生產體系,孛畈鎮聯合合作社積極拓展思路,推出代管代養的香菇生產種植模式,把菌棒連同生產技術“嫁”出大山,成為脫貧戶和其他村級發展經濟支撐。

陳再芳是月嶺村的脫貧戶,在合作社代養了1萬棒香菇,加上工廠上班的工資,一年就有3萬多元的收入。“廠里有事我就去干,沒事就去自家棚里侍弄香菇。”脫貧戶陳再芳說。
目前,加工廠生產的40萬棒香菇菌棒,15萬棒是脫貧戶代管代養的,大大提高了種植戶的收益。
從傳統種植到現代工廠、從自產自銷到合作社包銷、從風險自擔到零成本種植,再到全市推廣開來,小菌種、大裂變,一步步邁開升級之路。今年,孛畈鎮香菇種植大棚已發展到200個,生產香菇200萬棒,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