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中的劉勝華。(通訊員 黃宏武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左硯文 通訊員黃宏武 何燁明 段巍迪)在大悟縣陽平開發區的陽平大道上,一位老人彎著腰、弓著背,每天從日出到日落,不倦地用汗水清洗著路上的灰塵。5月24日,這位老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是一名黨員,盡管我已脫了貧,但我要用手中的掃帚續寫脫貧故事,鼓勵貧困群眾通過勤勞實現自主脫貧。”
老人叫劉勝華,今年69歲,20歲當上村干部、24歲入黨、27歲被評為大悟縣勞模。這位年近古稀的清潔工,疾病纏身,卻用勞動改變了家庭的現狀,用行動書寫了人格的魅力,用意志戰勝了生活的困難。她奮斗的足跡和脫貧故事,傳遍了陽平鎮的十里八鄉。
“被評為貧困戶,感覺對不起自己的內心”
2013年底,劉勝華的老伴去世,她本人多病,加上小兒子離婚、失業在家,孫子尚幼,原本幸福的生活一下子變得艱難起來。2014年,她的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時評上貧困戶后,我幾天沒有睡好覺。”劉勝華說,“不能說當上貧困戶丟人,但也不是很光榮的事。從20歲當上村干部、24歲入黨、27歲被評為縣勞模后,我就沒有拖過組織上的后腿, 60多歲卻成了國家的照顧對象,心里很不是個滋味。”
“不能把貧困戶的帽子帶長了。”劉勝華一直覺得自己是名老黨員,要在村民中帶頭實現自主脫貧,就是脫層皮,也要打個翻身仗,甩掉貧困帽。這位60多歲的老人,因為頭上多了一頂“帽子”,又激發了年輕時做事的那股狠勁。
“不奮力干,對不起這個好時代”
每天五點起床,菜園里收菜、擇菜、洗菜,六點出門上街,農歷單日到陽平鎮、雙日到縣城里趕集。在蔬菜收獲的旺季,劉勝華每天比其他的種菜戶要早起半個小時。老人說,她種的菜品種少,數量也不大,與同行相比,沒有優勢,唯有起早點,才能賣個好價錢。賣菜回家后,她放下肩上的筐擔,又扛上鋤頭走上田間地頭。
“我沒有什么本事,又無本錢,只有向土地找飯吃。”年輕未結婚時,老人是陽平鎮和平村的婦聯主任,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天到晚組織群眾搞勞動,獲得了很多的榮譽,一生認定了“勤勞能致富”的道理。
勞動習慣了,就不覺得辛苦,但腰部椎間盤突出卻是困擾她多年的大麻煩,一到冷天、陰雨天,疾病發作,疼痛難忍。醫生告誡她,要多休息、少活動。可是為了早日脫貧摘帽,她一直堅持忍痛勞作,痛得實在忍不住了,就在村衛生室打幾針。
翻開老人的《扶貧手冊》,享受的扶貧政策一目了然:低保每月130元、養老金103元、創業基金500元、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分紅500元,財產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還有孫子的教育扶貧等等,實現了從吃、穿、住到教、醫、養的全履蓋。
農忙時,幫扶干部和村干部組織勞力,幫我搞春播和秋收,工作隊還組織我們參觀致富項目和技能培訓,鼓勵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業、自主脫貧。劉勝華說,黨的政策這么好,扶貧干部這么用心,再不奮力干,就對不起這個好時代。
劉勝華一直很勤勞,在她的帶動下,和她一起生活的小兒子改掉了做事高不成、低不就的毛病,與人合伙,在灣頭的荒地邊,辦了一個石料廠,效益不錯,收入比較穩定。到2015年底,劉勝華全家年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達到了脫貧標準。
劉勝華說,她家的收入都是有來源的,沒有一點水分。拿到《脫貧光榮》證書時,劉勝華十分高興,她把證書掛在房間里,每天睡覺都感覺安穩和踏實。
“要用行動鼓勵更多的人自主脫貧”
脫貧了,不愁吃不愁穿,房子有住的,看病也有保障,村里的爹爹婆婆經常約劉勝華打麻將,她都婉言拒絕。她說,她就是一名農村老太婆,活了一輩子,始終堅信勤勞的人不會受窮,農村人就應保持勤勞的本色。
劉勝華的腰椎經常發病,不能下地種菜,上街賣菜,但她閑不住。2018年,她又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差事,在路上干上了清潔員,每月工資1200元。她負責清掃的路段有2000米,每天上午7點半至11點半,下午1點半至5點半,是她的工作時間。她說,掃地時如感覺腰痛、左腿麻時,她就會到樹蔭底下歇一會,再接著掃。
如今已脫貧了,衣食也無憂了,身體也不太好,為什么還要這么拼?劉勝華說,她入黨40多年了,入黨宣誓的那一幕,一直銘刻在心中,黨員要起帶頭作用,才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她要用手中的掃帚,鼓勵貧困群眾勤能脫貧、勤能致富,勤能讓自己活得有尊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