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左硯文 通訊員 胡思順)“過去的三里城鎮,只有茶葉,現在有牡丹、蘭草、黃桃、金絲皇菊、果蔬采摘、稻鴨米、稻鰍米等扶貧產業遍地開花。”說起全鎮的產業基地,孝感市大悟縣三里城鎮黨委書記談心寬如數家珍。5月12日,談心寬接受記者采訪時信心滿滿:全鎮扶貧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可確保老百姓穩定脫貧。

三里城鎮的茶產業基地。通訊員供圖
三里城鎮位于鄂豫兩省三縣(市)交界處,地處孝感市大悟縣北部、大別山南麓、澴水上游,全鎮163個村民小組共有貧困人口1986戶5984人和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目前均已脫貧出列。
產業是脫貧的主要依托,更是徹底脫貧、持續脫貧的可靠保障。該鎮扶貧辦主任舒明文說,三里城鎮初步形成東、西兩大片區主抓茶葉,南部片區主打油牡丹產業,公路沿線發展蘭草、黃桃采摘,中部打造以“稻鰍米”、“稻鴨米”為拳頭產品的農產品基地。其中茶葉是該鎮的傳統產業,種植面積達3.5萬畝,年產值達2.3億,是農戶增收、村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

智能蘭草大棚。通訊員供圖
記者在七崗村油牡丹產業基地看到,連片的油用牡丹種植園里,套種著秋霜梨,村民們正為樹上長出的梨套紙袋。湖北悅爾牡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杰說,油牡丹基地共有5000畝,套種秋霜梨1200畝,每年吸納農戶務工2萬余人次,基地每年向農戶支付勞務費達600多萬元,并為村集體帶來穩定的收入。這里將建成融農業與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示范基地。

村民為秋霜梨套紙袋。通訊員供圖
在水城村、馬鞍村和山口村,建成了一條綠色蔬菜長廊。山口村15個蔬菜大棚一字排開,里面種著莧菜、茄子、荊芥、辣椒等蔬菜。舒明文介紹,像這樣的蔬菜大棚,三個村共建有60個,由政府出資建設,分別承包給76個貧困戶,對種植半畝以上的蔬菜大棚,政府每畝獎補2000元。每個大棚每年800元左右的租金,全部納入村集體收入。

綠油油的秧苗。通訊員供圖
三里村、風嶺村是三里城鎮的貧困村,如今這里的蘭草產業卻遠近聞名。三里村的恒溫大棚里,種植著墨蘭、蕙蘭、春蘭等多個名貴品種,溫度計保持在26℃,棚架離地約0.8米,水簾、換氣扇、遮陽網一應俱全。兩個村像這樣的智能大棚有4個,普通大棚有50個。舒明文說,蘭草種植的帶頭人是名返鄉創業能人,為了幫助村民將蘭草產業做大做強,他注資300萬元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種苗、技術和銷售支持,帶動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愿的貧困戶種植蘭草。蘭草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金花”。

蔬菜大棚。通訊員供圖
三里城鎮望山村處于神奇的北緯30度,水源純凈充足,是優質稻米的產地,自古就有“三里城出米仁”的美譽。記者來到望山村,6名村民正操作“自走式秧苗播種機”育秧苗。中旺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修平介紹,合作社流轉來的3000畝地,絕大部分是農民的拋荒農田,推行“稻鴨共作”模式,稻田不打農藥,每畝放養15只鴨,捕蟲代替農藥,采食雜草替代除草,鴨糞還能當有機肥。“稻鴨米”被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目前,望山村及周邊村有400余農戶加入合作社,其中貧困戶70多戶,每年產稻谷200多萬斤,產值逾千萬元。
“三里城鎮打破了傳統的茶產業格局,新的產業布局已形成。”鎮黨委書記談心寬說,三里城鎮將以“鄂北最美宜居農旅特色小鎮”為發展目標,全面實施“生態立鎮、產業強鎮、旅游興鎮”戰略,積極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為穩定脫貧夯實產業基礎,為鄉村振興搭建新的平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