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名字叫三湖連江。今天要給大家講講,這兩年發生在我身上的環保好故事。
鄂南嘉魚,是我的家。江水抱縣城,三湖連長江,水繞青山轉,城在水一方。嘉魚旅游業,一大半靠我撐著。
我是由白湖、梅懈湖、小湖3個天然湖泊串連而成的水庫,與長江相連。所以,這里的人們給我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三湖連江”。
大家和我感情很深,一直以來喚我“母親湖”。
曾經,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前些年,人類的經濟活動離我越來越近,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也多起來了。圍網養殖使湖面分割破碎,有的人筑壩攔汊,把我的濕地變成了自家發財致富的“私院”。
不怪他們,靠水吃水嘛。可是,污染加劇,害得我體弱多病,身體消瘦,我只好時常偷偷垂淚。
人與湖,也是有心靈感應的。
2017年3月21日,我聽到嘉魚縣實施三湖連江水庫綜合整治的好消息。縣里提出來,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全面改善水庫水質、合理調度利用水庫水資源,全面優化水庫周邊人居環境。我的心暖暖的。
很快,我又看到了一個印發到家家戶戶的“通告”。“嚴禁在三湖連江投肥、攔網養魚、依法拆除攔網、網箱”“嚴禁在三湖連江水面從事違法經營活動”“嚴禁向三湖連江排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我數了一下,一共有7個嚴禁,厲害!我又激動了。
要做到7個嚴禁,可不容易,關系著一大批人的生計呢。
可是,縣里是下了決心,動了真格。政策宣傳到位,老百姓也認理,為了環境美好,也愿意作出犧牲。
第一個拆除攔湖堤壩的,是魚岳鎮南門湖村支部書記房志平。
2018年春節前,鎮上開會,說一定得在節前“鬧個響”。會場沉默了幾秒鐘,他第一個站起來說“從我開始吧”。就這樣,他推掉了自家的20多畝魚池。
三湖社區的養殖戶童新建,家里有30多畝魚池,還剛剛投資新建了農家樂,轉眼要拆,他的損失不小。
還有個養豬大戶熊波,一開始也想不通,“前兩年才得了省級示范戶,怎么就不讓干了?”最后,他還是忍痛轉了行。
到今年6月,整個水域已拆除筑壩攔汊148處,還湖2470余畝;污染最嚴重的17家叉尾鮰孵化企業,全部關停;畜禽養殖場拆除14戶,關停16戶。
原有的1.8萬多畝水面,以前分別承包給了4家企業。為防止圍網養殖造成水體污染,縣里經過艱苦談判,與他們解除租賃合同,科學規劃養殖。
為阻隔環湖生活污水,建設小湖生態截污工程,總投資5087萬元。截污主管道的管槽開挖、安裝、回填施工已經完成,泵站調試完畢,很快就要竣工了。
為給沿湖開發利用立規矩,埋設了“三色界樁”。按照水庫最低蓄水水位28.5米的標準劃定藍線,藍線以內屬保護區,不得有任何經營、開發活動;藍線以外50米以內為綠線,綠線以內修建環湖綠色步道,開展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和建設景點,屬旅游休閑區;綠線以外為灰線,發展綠色環保經濟。
前幾年,沿湖的工業企業都搬遷了,不制造工業污染的底線一直在堅守。
聽說,為了這次綜合整治,包括養殖戶補償、創造就業崗位等,嘉魚縣已投入1.1億多元。
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咸寧市生態環境局嘉魚分局作了檢測,如今我的水體水質已穩定在三類標準,棒棒的。
綜合整治轟轟烈烈,很多工作還在繼續。我感慨萬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應如此。
如果我的健康狀況一直惡化,喚不起人們的警醒,那么我所承載的生態涵養、抗旱排澇等功能也終將被破壞,我還能叫“母親湖”嗎?
現在,每當看到湖邊二喬公園人潮涌動,孩子撲進湖里盡情嬉戲,老人在綠道悠閑散步,我也神清氣爽。
本來的面貌回來了,就是高顏值。魔鏡魔鏡,現在的我是不是最美?
我很喜歡這句話——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
因為有人欣賞,我的美,變成了美好。
投資百億元以上的“戀江湖”三湖連江開發、金色年華生態養生谷等旅游大項目引進來了,我歡迎。科學合理的生態型開發,就是綠色發展。
美的生態,帶來人們美好生活,何樂而不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志兵 通訊員江開群、趙久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