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建國70周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湖北省的農村不斷發生巨大的變化,很多村莊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孝感市孝昌縣,有一個村因它的石頭非常有名氣。

走進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可以看到一條條石板路,一棟棟別具一格的石頭房屋,一座座精美的石像,讓人感覺像是來到了一個石頭大觀園,每一塊石頭都顯得與眾不同,它們可不是普通的石頭。
孝感市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 黨支部書記 樊明燕:
我們這個石頭叫沉積沙巖,它和大理石、花崗巖有不同的地方,它沒有輻射性。第二個,它是耐腐蝕、防老化,它上面還形成了那種像木質紋的那種結構,拋光的話,它就像一個樹木切開的那種紋路。
磨山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莊,有著豐富的石料資源,讓這里的鄉親們練就了精湛的石藝,磨山村有著數千年的石藝史,出過很多優秀的石匠。
磨山村的石藝經過一代代傳承,延續到了現在,村里有很多靠石藝為生的鄉親,這位樊師傅現場展示了他的手藝。

今年54歲的樊師傅見證了磨山村的巨大變化,在過去,村里主要以制作石磨為主。
孝感市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 村民 樊月東:
在我記事的時候,那個時候是生產隊,老人都白天要出工,為了生活,他晚上搞一點石頭,打打磨子,點著煤油燈加班,三天、五天、十天半月、甚至是一個月,弄一件。
在長輩們的影響下,樊月東很快對石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想為家人分擔一些生活壓力,開始努力學習制作石磨,在17歲那年,樊月東打造出了他的第一件石磨。
孝感市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 村民 樊月東:
我做第一副磨子,一副磨子花了三天時間,做完了之后,人還挺高興的,也有一種成就感。在那個年代可能一副磨子就是一塊五毛錢吧,一塊五毛錢,差不多過年的肉解決了。
第一件石磨做出來之后,樊月東對石藝更加癡迷,他每天和錘子,鉆子,石頭相伴,反復在石頭上雕琢,領悟石藝的精髓。

經過刻苦的練習,樊師傅的手藝變得越來越精湛,收入也越來越高,可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型農具不斷出現,樊師傅發現,家鄉人擅長制作的石磨,糍粑缸等工具逐漸淡出了生活的舞臺,在市場上不再暢銷,迫于生活壓力,樊師傅于2005年外出務工,但他對石藝非常熱愛。
隨著國家對保護傳統文化和鄉村振興越來越重視,樊師傅的希望在10年后得以實現,2015年,磨山村開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弘揚石藝文化。樊師傅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參與建設。

年紀大了后,樊師傅經常腰疼,但為了給家鄉制作一座魯班相,樊師傅花了一個月時間,每天深夜還在雕琢,磨山村還有很多石雕藝人為了磨山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孝感市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 黨支部書記 樊明燕:
以前的話,這個地方是很爛的,但是現在所看到的十二生肖雕像,包括這些花壇什么的,這些都是我們村的能工巧匠自發地組織、雕刻。

在全村人的努力下,磨山村現在有了十二生肖像、村史館、石藝博物館等各種由石頭雕刻出的風景,成為了一個石頭大觀園。很多游客慕名前來參觀游玩,鄉親們做的石雕工藝品也很暢銷。
如今,磨山村很多曾外出務工的石雕藝人,回到家鄉重操舊業,對自己親手建設的家鄉,大伙都有深的感情。往后鄉親們將齊心協力,將石藝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孝感市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 黨支部書記 樊明燕:
接下來我們村計劃是投資成立一個專門的石藝合作社,把這些石藝匠人組合在一起,把我們的石藝文化,這個品牌打造出來,而且向全國去推廣這個項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