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技術和市場如何對接,中介機構的作用十分重要。
組織精準對接活動100余場、促成中科院380余項科研成果在鄂轉化、帶動企業增收超過300億元……這是中科院湖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以下簡稱“湖北育成中心”)成立9年的成績單。
4月2日,武漢市東湖高新區舉行技術轉移轉化表彰大會,湖北育成中心獲得科技服務機構突出貢獻獎。育成中心如何將成果“育成”產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探訪。
育成中心穿針引線長春技術花落荊門
因為一個快遞袋,位于荊門的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指定供貨商?!斑@個神奇的快遞袋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一年內可以全部降解,降解產生二氧化碳、水和有機物,沒有污染?!惫夂仙锕究偨浝碇x永磊稱,這項技術來自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正是湖北育成中心的“穿針引線”,讓這項技術在荊門轉化。
2014年,成立4年的光合生物遭遇發展瓶頸。作為高分子材料行業的企業,他們一直希望能找到符合綠色發展戰略的先進技術,幫助企業占領產業高地、獲得持續發展。
到哪里尋找這樣的核心技術?一次走訪中,湖北育成中心工作人員了解到光合生物的需求,隨后通過中心平臺發布“英雄帖”,吸引了中科院多個研究團隊。
經過一系列論證、溝通,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常玉團隊和光合生物“牽手”,開啟深度合作。
在中科院技術支持下,光合生物在環??爝f袋之外,還批量生產可降解地膜,在田間土壤特定環境下,最快可在幾周內自然降解,已在湖北、四川、甘肅等省推廣,使用面積超過60萬畝;植物提取制成的聚乳酸制品,可制成咖啡膠囊、牙刷等……
有了“獨門絕技”,短短4年多,光合生物躋身國內行業前三,去年產值超過1億元。2018年12月,該公司成為我省第二批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
專業團隊孵化波譜儀實現“中國造”
核磁共振波譜儀,是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公共安全等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科學儀器。“核磁共振波譜儀年產值達數百億美元,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其研制和生產?!惫鈾C電平臺負責人介紹,長期以來,我國的核磁共振波譜儀完全依賴進口。
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
如何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2011年,育成中心光機電平臺開始孵化這一項目,從團隊組建、工藝設計、質量管理等環節,為項目提供全方位立體孵化服務?!坝辛藢I團隊保姆式服務,成果轉化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進展順利?!焙庇芍行呢撠熑私榻B,在科技部首批重大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項目完成工程化試驗,進入產業化階段。
2013年,武漢中科波譜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對“漢產”波譜儀進行市場化運營。2017年,國內首個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整機生產線投產。2018年,該公司合同銷售收入超過2000萬元。
目前,國內首個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產業基地在武漢光谷建成?!皾h產”波譜儀應用已推廣到生物、醫學、化學、檢測分析等多個領域,累計服務用戶超過60家,一舉打破國外高端科學儀器的技術壟斷。
服務網+數據庫讓成果轉化再快些
每天一早,湖北育成中心副主任戴興一打開微信,“中科湖北育成在線”微信群就“跳”出幾十條信息?!?00人的微信群,早就滿員了。”戴興介紹,微信群里有中科院下屬分院、研究所的科研處長、科研人員,還有企業研發人員、政府科技管理人員以及投資人,建立微信群是為了讓成果和市場無縫對接。
中科院擁有100余家研究所、130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工程中心,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其中,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如何讓先進技術服務湖北經濟發展?2010年,中科院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成立湖北育成中心。
中科院武漢分院科技處處長王勇兼任湖北育成中心主任。他介紹,通過多年積累,育成中心已建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服務網和數據庫。
服務網由育成中心和下屬光機電、生物技術、巖土、船舶等7個專業平臺組成,負責各專業領域技術對接和項目孵化;數據庫則累計收錄了企業需求2105條、專家信息749條、科技成果2210條,在“中科湖北育成在線”微信公眾號和育成中心官網發布,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對接率。
近年來,湖北育成中心還與宜昌、襄陽、黃石、黃岡等地政府共建了4個區域分中心,解決地方企業技術需求200余項,促成院企合作項目81項,初步形成“立足武漢、輻射全省”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網絡。
短評
讓科研成果走出“深閨”
□ 江卉
一邊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實驗室“沉睡”,一邊是急需新技術的企業找不到成果。
如果不是育成中心牽線搭橋,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先進技術可能還束之高閣,光合生物或將因為“限塑令”等環保政策而產能受限;如果沒有光機電平臺的孵化,我國核磁共振波譜儀依賴進口的局面或許還未改變。
科技成果只有實現轉化,才能真正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這其中,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必不可少。像育成中心這樣的第三方平臺,讓供給方和需求方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減少交易成本。
搭建更多的第三方轉化平臺,加快培育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一支懂專業、懂管理、懂市場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才能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深閨”,走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