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流傳多年的“南船北船合并”,終于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7月1日晚間,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重工”,俗稱“北船”)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集團”,俗稱“南船”)旗下8家A股上市公司均公告稱,接控股股東通知,“北船”、“南船”正籌劃戰略性重組。
值得一提的是,中船重工與湖北淵源較深,旗下子公司中國應急(300527)、久之洋(300516)為湖北上市公司。中船重工在鄂還有哪些家底?“中國神船”與湖北有哪些關聯?支點財經及時進行了梳理。
分久必合的“中國神船”
支點財經梳理發現,8家上市公司中,中國重工、中國海防、中國動力、久之洋、中國應急等5家隸屬“北船”中船重工旗下;中國船舶、中船防務、中船科技等3家是“南船”中船集團的子公司。
和早已合并為中車集團的“南車北車”一樣,“南船北船”也曾經是一家。
中船集團、中船重工的官網介紹均顯示,兩家公司都是“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門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中央直屬特大型國有企業”,成立的時間均為1999年7月1日。
企查查顯示,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團均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控股。據報道,1999年7月1日,兩家公司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分拆,以長江為界劃為南北,“南船”為中船集團,“北船”為中船重工。
由此看來,“南北船”選擇在7月1日發布這一重磅消息也顯得別有意義。
正因“南北船”之間有如此淵源,近年來,在資本市場,有關“南北船合并”的呼聲和消息不斷。
支點財經梳理公開報道發現,從2015年3月起,因“南北船”領導交叉任職,市場傳出兩船合并的猜想。此前,“南車北車” 、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并事宜相繼得到國務院批準。
2016年1月-10月,中船集團、中船重工多位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南北船合并”的市場預期公開發表積極言論。
2017年9月26日,中國船舶、中船防務雙雙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中船集團正在籌劃重大事項,可能涉及本公司資產重組。兩天后,國務院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回應“南北船合并”有關問題時稱“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2018年3月,有報道稱“國務院已經原則性批復‘南北船’合并”,但中國動力、中國海防等隨即發布澄清公告稱,控股股東中船重工未接到來自于任何政府部門有關“兩船”合并事項的書面文件。
今年3月中旬,“南北船”高層公開互訪的消息將合并傳聞推向高潮,并推動概念股持續走強。僅近一個月,前述8家公司的市值飆升就超200億。
湖北兩家上市公司將“登船”
提到總部位于北京的“北船”中船重工,湖北人對它的了解或許不多。但是說起中船重工旗下的研究所,你或許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就是它”。
據天眼查顯示,中船重工擁有46個工業企業、28個科研院所,員工14萬人。
支點財經根據中船重工官網披露的成員單位統計,發現至少有7家研究所在湖北境內。其中,“第七零一研究所”(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第七零九研究所”(數字工程研究所)、“第七一二研究所”(船用電力推進裝置專業研究所)、“第七一七研究所”(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第七一九研究所”(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第七二二研究所”(船舶通信研究所)位于武漢,“第七一零研究所” (測試技術研究所)位于宜昌。
此外,還有武漢船舶工業公司、武昌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武漢重工鑄鍛有限責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機有限公司、宜昌江峽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中船重工海聲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位于湖北。
如果“南北船”合并,“中國神船”將成為坐擁8家上市公司“旗艦”。其中,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國應急和久之洋均是湖北公司。
中國應急的全稱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湖北華舟重工應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據了解,公司創建于1967年,注冊地址為武漢市江夏區廟山開發區陽光大道 5 號。2016年8月5日,“華舟應急”在創業板整體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應急行業上市公司和第一家整體上市的軍工總裝企業。2018年6月12日,公司更名為“中國應急”。
據中國應急2018的年報,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軍隊遂行作戰(遂行,即圓滿執行任務)、政府搶險救災及工程公司施工提供應急交通裝備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目前,中國應急擁有武漢研發、北京營銷、赤壁制造三大基地。
2018年,該公司總營收為26.5億元,同比上升5.83%;營業利潤為2.8億元元,同比上升7.62%。去年,中國應急為中船重工貢獻了2.2億元的利潤,同比上升6.33%,在中船重工的5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
久之洋的全稱為“湖北久之洋紅外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其控股股東是被稱為“七一七研究所”的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公司主營業務為紅外熱像儀、激光測距儀等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
2018年,久之洋實現營業收入4.7億元,實現營業利潤4434萬元,在中船重工的上市公司中“墊底”。
“中國神船”旗下8家上市公司2018年營收一覽
“南船”中船集團總部位于上海,旗下辦公機構、企業和研究所大多位于上海、江西、廣東。
支點財經注意到,現任中船集團總經理楊金成為湖北武漢人。楊金成現年56歲,華中科技大學電力與電子傳動專業博士,曾任中船中國第七一九研究所助理工程師、工程師、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等職,2015年12月起,任中船重工總工程師、副總經理。
據報道,楊金成在中船重工就職期間,是首艘國產航母首航功臣。
2018年6月,楊金成調任中船集團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而前一任中船集團總經理吳強,也是一名武漢校友,1982年畢業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余家頭校區)船舶設計與制造專業,1989年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獲得船舶流體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
“中國神船”旗下8家上市公司2018年歸母凈利潤一覽
下一個“中國神某”會是誰
上一次讓資本市場如此雀躍的消息,還是四年前被稱為“中國神車”的中國中車的橫空出世。
7月2日,“南北船合并”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市場強烈關注。受此消息影響,當日盤中,“南北船”旗下中國船舶、中船防務、中國重工、中國海防、中國動力、中船科技、久之洋、中國應急等8家A股上市公司股價均大幅上漲。
截至收盤,久之洋、中國應急漲停,其他6家公司平均漲幅超過5%。據統計,8家公司的總市值約2778億元,上漲186億元。此外,中船防務在H股也有不俗表現,當日漲幅達到12.79%。
“中國神船”市值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因合并的重大利好,南北車的股價在半年內漲幅近6倍。但重組復牌后僅兩天,中國中車的股價即暴跌18%,此后一路下挫,市值在6天內蒸發3800億元。
因此,“中國神船”系的上市公司未來走向如何,尚有待觀察。不過,多數業內人士持樂觀態度,認為“南北船”業務雖各有側重,但也有重疊,合并重組有利于中國船舶行業去產能,加大協同效應,避免部分不必要的競爭,同時可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議價能力。
在“南北船合并”坐實之后,誰會成為下一個“中國神某”,也成為熱議的話題。
其中,呼聲較高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組成的“中國神航”,以及由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組成的“中國神電”,還有中石油+中石化組成的“中國神油”。不過,上述企業關聯的上市公司,就合并傳聞也曾多次發布公告否認。
下一個“中國神某”會在何時誕生,仍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