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曹廣戈、實習生馮鈺雯)7月12日武漢市第四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生物與環保光谷專場簽約活動在漢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等14家科研院所180余項最新生物、環保科技成果進行了現場發布。其中生物降解快遞封裝材料、水體生態修復、高檔草坪草等8個優質項目進行了路演,14個項目進行了現場簽約,總簽約金額超過10個億。同時,在活動發布現場,武漢中科固廢資源工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
武漢中科固廢資源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固廢院)由武漢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合作共建,是集重大原始創新、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創新資源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和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接下來,固廢院將重點圍繞固廢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產業鏈條,整合中科院固廢領域高端創新資源,建設國內領先的固廢產業技術集成示范、工程運營和企業孵化平臺,引領我國固廢領域源頭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發展,著力破解長江經濟帶固廢處置的瓶頸難題。

快遞包裝材料已成為當前環境污染的一個嚴重問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韓常玉研究員帶來生物降解快遞封裝材料項目,當多種生物降解材料及天然高分子材料通過添加相應的助劑進行改性后,通過多層復合技術制成完全生物降解的快遞袋及氣泡膜等綠色快遞包裝材料,生產過程無污染、純綠色。韓常玉介紹,預計未來幾年,全球可降解生物塑料將保持30%左右的年復合增長率,使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作為綠色快遞包裝的原材料,可以有效解決其帶來的污染問題,帶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科院武漢分院副院長李偉介紹,截至目前,該院已引進中科院39家研究所76個科研團隊280余人服務于武漢的創新創業,轉移轉化科技項目達124余項,僅2018年使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5.3億元,新增利稅2.2億元。接下來,進一步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在推動武漢建設全國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世界有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方面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