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新報特派記者 方桐 胡勝芳
4月10日下午,“農民報總編輯看廣東鄉村振興”調研采訪團走進南雄市靈潭村,記者看到了一個美麗富裕的新農村。
曠闊干凈的柏油路通組入戶,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路的一旁是粉墻黛瓦的民居,另一旁是清澈的小河和平整的農田,田里的“迷宮玉米”長勢喜人。這里不僅環境美,腐竹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也紅紅火火,去年村集體收入61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萬多元,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然而,2015年,這里還是破、舊、亂、臟的“泥塘村”省定貧困村,村集體收入僅1.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7000元,44戶119人未脫貧。短短三年,靈潭村何以實現蝶變?
南雄市委書記王碧安介紹,近年來,該市探索實施黨建“三個在先”,引領靈潭村脫貧取得實效。實施黨組織優化設置在先,將村支部升格為村黨總支,同時在11個村小組成立了7個黨支部、6個黨小組;實行黨組織領導決策在先,涉及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和大額資金使用等事務,黨組織研究同意后,方可按程序實施;黨員作用發揮在先,各級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掛點、包干、駐村等方式,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三個在先’強化了黨組織在基層組織中的領導地位,解決了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在脫貧攻堅戰中,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干勁、精準施策等作用。”靈潭村負責人深有體會地說,通過推行“三個在先”機制,黨組織帶著村民干成了很多以前干不成、干不好的事,促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靈潭村位于梅關古道和珠璣古巷的中間節點上,又是紅色革命老區村,但過去這里房屋破舊、道路泥濘、旅游業一直發展不起來。該村素有“腐竹之鄉”的美譽,但過去沒有龍頭企業帶動發展,腐竹品牌和效益都沒做起來。近年來,村黨總支理清發展思路,借助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成立了濟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村集體企業,發展腐竹加工廠、光伏發電、烤煙房、農機服務、農家樂等產業項目,有的引進社會資本入股,租給專業團隊經營。同時,建立“租金+薪金+股金”利益聯結機制,把貧困戶“鏈”在產業鏈上。
村民朱光鳳便是黃煙產業的受益者之一。她的丈夫因為殘疾無法承擔長時間的體力勞動,兒子因車禍失去了勞動能力,家里陷入困境。為幫助她家脫貧,村組黨組織安排她到烤煙房工作,每月工資收入就有2000多元。如今,像朱光鳳這樣的貧困戶都實現了產業鏈上增收,全村44戶貧困戶都已脫貧,邁上了小康生活新征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