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研團隊探索“黑色幽靈”蹤跡
助力空氣治理精準施策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陳華文)4月1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環境學院孔少飛教授團隊,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大氣化學與物理》雜志,刊發《冬季灰霾期間黑碳氣溶膠在華北平原南部和華中地區跨區域傳輸》的文章,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過探秘大氣污染“黑色幽靈”的蹤跡,助力空氣治理精準施策。
據介紹,黑碳氣溶膠被認為是大氣污染的“黑色幽靈”,作為不完全燃燒產生的顆粒態物質,對光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在全球會造成增溫效應。區域尺度上,黑碳氣溶膠的加熱效應會抑制邊界層的發展,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劇空氣污染。近年來,我國大氣環境污染的重災區除了華北平原、長三角、四川盆地等之外,長江中游兩湖盆地的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冬季由于南北方采暖差異,直接造成黑碳氣溶膠的濃度及來源不同,其在南北區域間相互傳輸影響如何,目前處于科學探索之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孔少飛教授研究團隊,自2018年1月“大江南”空氣重污染期間,通過在紅安、漯河、隨縣、武漢和襄陽五個點位,同步在線觀測黑碳氣溶膠濃度,采用氣團軌跡模擬方法追蹤黑碳在空中的運動“蹤跡”。觀測中發現,相較于光照強烈的朗朗晴天,在污濁的空氣中,黑碳的質量濃度和對太陽光的吸收系數,分別增加了26.4 %-163 %和18.2 %-236 %。研究表明,這主要是由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黑碳增加導致的。在污染較重的空氣中,南方城市點位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比例會降低;而北方和郊區點位,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比例呈上升趨勢。觀測期間,孔少飛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發現:在襄陽和武漢,黑碳主要傳輸方向為從北到南;在紅安和隨縣,黑碳主要傳輸方向為從南到北。城市和郊區,南方和北方的差異,為區域性灰霾期間各地制定精細的污染減排管控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了解,該研究對于理解黑碳氣溶膠在關鍵傳輸節點上,尤其是農村和郊區理化和光學性質及在傳輸過程中的改變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黑碳對區域空氣質量影響模擬等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