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扶貧網消息(通訊員王星星、劉雙裔)沙洋縣曾集鎮官集村九組的劉昌發,全家6口人,家里一直以來靠種植10余畝水稻、油菜維持基本生活。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后,劉昌發家因兩個孫女均為二級殘疾對象,且愛人體弱多病,被評為官集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家貧,但劉昌發不等不靠,勤勞拼搏,依托扶貧政策和干部幫扶,發展黑米種植、生豬養殖產業,用勤勞之手埋頭苦干,積極創收,不斷改善家庭生產生活條件。2018年底,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步入脫貧戶行列。
(一)養土豬,找出路
2015年8月縣糧食局駐村工作組進村后,在走訪調研時了解到他家的具體情況。兩個孫女一個是視力殘疾二級,一個是智力殘疾二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其子外出務工和劉昌發種地,經常是入不敷出,非常貧困。
但是劉昌發有一顆自強不息的心,在工作組、幫扶人向他宣講產業扶貧政策后,他說想養殖土豬。隨后,工作組、幫扶干部、村干部幫他出謀劃策,建起了豬舍,喂上了8頭小豬。劉昌發非常勤勞,為了保障豬肉的品質,冒著炎炎夏日下地割來豬草、揪來構樹葉喂食豬仔,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料著“豬寶寶”。由于幾乎純糧食喂養,豬肉的品質好,出欄后便賣出了好價錢。

細心清掃豬舍準備繼續養豬
(二)種黑米,謀脫貧
要想脫貧光養豬還不行,幫扶人在了解到他家還有不少耕地后,便鼓勵他嘗試種植黑米稻,雖說黑米稻種植技術要難一點,勞作要更辛苦一點,但是效益要好于普通水稻。誰知道,聽完劉昌發就立即同意了,說是種了這么多年地還是老樣子,必須嘗試改變一下。隨即,幫扶人幫忙弄來黑米種子,劉昌發著手育秧、插秧、灌水、施肥、防病。秋收以后,11畝多的黑米稻獲得了較好的產量,賣了24000元;6畝的優質稻也賣了幾千元,比以前單一種植優質稻每畝增收了大幾百元。

黑米地察看墑情
同時,在把自家農活忙完后,劉昌發也沒有閑著,主動到村領辦的沙洋縣官集龍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因為他會開插秧機,合作社讓他做機插手,一天工資200塊,總共干了10多天,也增加了3000多元收入。

龍興合作社機插手
2018年底,村調查評估他家人均收入時,劉昌發高興地說:“今年在大家的幫扶下,11畝多的黑米收入了24000元,優質稻收入了近5000元,養豬收入了近6000元,兒子外出打工和我在合作社打零工收入2萬多,扣除生活開支、種養殖成本,今年家庭純收入3萬余元,日子越過越好”。
(三)養龍蝦,穩增收
脫貧后的劉昌發并沒有驕傲自滿,而是繼續勤勞苦做。他看到市場上小龍蝦的行情不錯,政府又出臺了稻蝦獎補政策,便同幫扶人商量想開挖幾畝蝦池,通過進一步調整種養殖結構增加家庭收入。駐村干部、幫扶人大力支持,聯系水產專家指導他種養殖技術。劉昌發2018年底成功開挖了2畝多蝦池,投蝦種20多斤,精心管理,期待著2019年有個好收成。

新開挖的稻蝦田
此外,幫扶人還幫他弄來了蘭花豌豆種子,鼓勵他試種了一畝多蘭花豌豆。劉昌發說,“豌豆產量高,容易管理,如果今年效益可以的話,我準備明年再多種一點,靠著自己身體還行,多增加點收入,把日子過好,給政府減輕點負擔。”

試種的蘭花豌豆
劉昌發家從當初剛被列為貧困戶時人均純收入2000多元,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到2018年底評估脫貧時,家庭人均純收入遠超脫貧收入標準。劉昌發不懼窮、不怕窮,依托扶貧政策勇立脫貧志,靠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值得點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