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陣父子兵、扶貧夫妻檔
上陣父子兵、扶貧夫妻檔。在巴東縣精準扶貧大戰場上,有一對特殊的90后夫妻,他們不是巴東人,同為是襄陽人,雙雙考上公務員進入巴東工作。丈夫選擇了離縣城最遠的金果坪鄉政府,妻子考進了東瀼口鎮政府。兩人同時奮戰在扶貧戰場上,早已把巴東當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雖同在巴東,卻南北相隔,想念卻好久不能相見。但他們卻無怨無悔,他們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趙瑞琦、張傲娟。
趙瑞琦,出生于1993,襄陽人。張傲娟,生于1992年襄陽人。這對90后夫妻雙雙先后考上公務員,進入巴東工作。從此,巴東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投身在巴東精準扶貧第一線,比翼雙飛,揮灑青春,用真情點燃貧困戶脫貧的希望,用行動譜寫一段樸實且讓人感動的扶貧故事。

丈夫考入巴東金果坪 妻子緊隨考入東瀼口
2017年趙瑞琦考到巴東,選擇了最偏遠的金果坪鄉,扎根基層,駐十字路村尖刀班,每日與村民做伴,把扶貧好政策帶到每家每戶,為巴東金果坪鄉扶貧事業貢獻一己之力。
趙瑞琦進入金果坪鄉政府后,成為了十字路村尖刀班戰士。十字路村位于金果坪最南端,距離金果鄉政府20公里。從此,這位襄陽小伙把十字路村當成了自已在巴東的家、開啟了扶貧工作新生活。
趙瑞琦剛進入尖刀班的時候,得是大的困難是,自己從小都在縣城長大的,從來沒有到農村生活到,也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為了盡快熟悉工作,他白天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每戶家庭狀況,晚上則熬夜梳理、匯總調研上來的問題,填報、整理和完善各類基礎材料,“5+2”“白加黑”不停地忙碌,一次次用工作實績證明了自己,如今,這位趙隊長成為了百姓眼中真正的村里人,一口不太標準的本地方言,老百姓非常愿意聽。
張傲娟起初,只能在襄陽通過微信、視頻、電話了解到丈夫扶貧工作情況。看到丈夫每天奔波勞累,自己又不能為他分擔,張傲娟除了心疼,就只能聽他傾訴,為他解憂。受丈夫的影響,漸漸的,張傲娟從丈夫那里了解到巴東脫貧任務之艱難,責任之重大,內心深處也燃起了一股一起為扶貧事業奮斗的火焰,萌生了考入巴東的想法,也能跟深愛的老公能近一步。
張傲娟在襄陽市區有一份穩定且收入可觀的工作,當她把想法告訴家人的時候,卻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父母眼中的張傲娟從小在在城市長大,從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他們擔心女兒受苦受累。張傲娟沒有放棄,最終慢慢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爭取了父母的理解,最終獲得父母支持。
2018年張傲娟如愿考入了巴東,進入東瀼口鎮政府工作。也成為了扶貧戰線上一名新兵。夫妻倆在巴東扶貧戰線上,互相鼓勵、互相交流工作經驗和心德體會。
走訪摸底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工作,也是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為了盡快了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從沒走過山路的張傲娟下村組、入農戶。每天沿著山路“串家門”,每到一戶家庭,都要詳細地記錄、詢問他們遇到了什么困難,有什么打算,需要什么幫助,并根據他們反映的情況想方設法幫扶。

同在一座城,想念卻好久不能相見
東瀼口與金果坪分別位于巴東南北端。原以為可以天天在一起的夫妻倆卻因為工作,過起了“牛郎織女”的生活。
進入脫貧攻堅關鍵年,巴東各戰場已好幾個月都沒有放假。夫妻倆雖然在一個縣城,但是一個月最多見一次面,還有一次兩個月才見了一面。倆人只能通過微信、電話互相傾訴彼此的思念與牽掛。
剛開始,張傲娟非常委屈,每當這時,趙瑞琦心中感到十分愧疚。但張傲娟看到通過自已的努力讓貧困戶臉上有了笑容時,她心中的委屈也漸漸變成了開心。
上周末小編見到正在工作的張傲娟,她說:巴東是我們夫妻倆今后扎根的第二故鄉,雖有委屈,但是為了巴東的扶貧事業,為了巴東的美好發展,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要全心投入,化壓力為動力,一同進步,相互鼓勵,為建設美麗巴東奉獻青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