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金水源“絲路驛站”苗木基地。 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5月5日電 (記者 魏建軍)“一人打工,全家脫貧,這是近兩年來,‘絲路驛站’帶給周邊農戶最實在的生態效益。”55歲的甘肅古浪縣西靖鎮村民米金龍頭發已然全白。他的堅持,讓這里的荒漠染上了綠色,讓當地的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在河西走廊中段武威市境內的騰格里沙漠邊緣,有一處“金水源·絲路驛站”林木蔥蘢,藍天與碧水相隔一層黃沙,相得益彰。“五一”期間,每天都有近萬人來此休閑度假。原來,這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每到春季,甚至常有“黑風”侵襲。
1979年,15歲的米金龍決定離開這片“荒寂”的故鄉,只身前往內蒙古經商。40年風雨,讓他在商界“笑看風云”。2014年起,米金龍將多年在外經商積累的上億元資金投進故鄉這片“不毛之地”,就這樣,1856畝沙漠逐漸披上了綠裝。

圖為游客在大漠中“游山玩水”。 魏建軍 攝
“自打從內蒙古返鄉創業的那刻起,我便深知在大漠固沙造林絕非易事,雖然舉步維艱。”米金龍感慨道,有時候,一個人在這片寄托自己所有希望的土地上轉來轉去,常會問自己究竟要不要這么堅持,但望著一棵棵與大漠“抗戰”的樹苗,“綠色,又給了我希望和動力。”
米金龍引用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用梭梭樹比喻企業家精神的原話來自勉:“在沙漠里面看到梭梭樹,我似乎感受到了它堅強的生命力,不斷適應環境,我看到了拼搏的精神、求活的欲望。梭梭樹就是我們今天的企業家精神。”米金龍對于自己走的路,愈發堅定。
5年時間,米金龍帶著團隊以高于通常治沙造林成本數倍的代價栽植了220萬株松樹、國槐等樹苗,超過150萬株樹成活,還有數百畝沙生植物綠地和人工湖等。在這片黃沙灘中形成了“有沙、有樹、有草、有湖”的綠色景觀。
2019年春季,米金龍和團隊又在這片土地上新植了30萬棵樹木,“植樹做公益,始終是第一位的。”米金龍說,有了綠色生態,才能在沙漠中要“效益”。依托片片綠色,他們開始打造特色鄉村旅游。
民俗風情、文化燈陣、大漠游樂、戈壁探險、觀光采摘……這里不僅成了絲路沿線旅游的新寵,周邊老百姓也多了一個休閑散心的好去處。“五一”期間,該“絲路驛站”還用3萬枚小風車搭建了一座“風車城堡”,七彩的風車伴著輕風,在斜陽的照耀下閃爍著微光。
“真沒想到,曾經的風沙口,變成了旅游景區。”當地村民王峰告訴記者,在家門口,以前只能看到黃沙,現在不僅能看到草原、湖泊和綠洲,而且還有好多深度體驗游的項目,孩子們“游沙玩水”,大人們休閑健身,“五一”不用去外面擠了。
米金龍說,每年開春時,100多名當地的村民成為植綠“主力軍”,常年管護人員30人。金水源“絲路驛站”沙漠綠化景區為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村每年提供近百個工作崗位,“每月3700元的收入,能確保一人打工,全家脫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