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又是一個豐收季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俊通訊員陳佳
昨日上午,恩施市三岔鎮鴉沐羽村馬鈴薯基地,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參加第21屆中國馬鈴薯大會暨世界硒都(恩施)馬鈴薯博覽交易會的嘉賓,他們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
明麗的陽光灑在300余畝馬鈴薯梯田,白色的花和綠色的葉相互映襯,幾位村民正在埋頭勞作,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
“太美了!”來自甘肅的武先生贊嘆。“這個品種產量怎么樣?”“施的什么肥?”“需要多少人管理?”……嘉賓們拋出一個個問題。有的嘉賓還抓起地里的土壤細細觀察。
基地里,一輛山地單軌運輸車和一套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十分引人注目。鴉沐羽村支書熊緒祥說,該村過去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土豆、挖土豆方式,已被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生產種植方式取代。
熊緒祥介紹,這輛山地單軌運輸車載重200公斤,只需10分鐘,就能把一車馬鈴薯從地里運到數百米外的倉庫。“為延長馬鈴薯產業鏈,村里投資115萬元,建設了千噸馬鈴薯儲藏倉庫。”熊緒祥說。
這位年紀不大的土家漢子,長期生活在大山里,親身體驗過當地飽受閉塞落后之苦。2013年,熊緒祥開始種植馬鈴薯,在他的帶動下,馬鈴薯種植大戶越來越多。后來,村里引進市場主體,實行訂單種植,種植效率和收益穩步增長。“恩施種植馬鈴薯有幾百年歷史,馬鈴薯是這里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熊緒祥說。當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叫“馬爾科”,外形不太好看,以前賣不出價錢,村民們只能自給自足。現在,恩施富硒土豆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為富硒茶葉之后當地脫貧致富的第二大產業。
49歲的周永忠曾經是貧困戶。幾年前,他跟著熊緒祥種馬鈴薯,如今種植面積達130畝。“我沒有別的手藝,只能老老實實埋頭種地,把家里的土豆地照顧好。現在,我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周永忠說。
熊緒祥介紹,至2017年,鴉沐羽村共有175戶貧困戶。通過種植富硒土豆,當年全部脫貧。
三岔鎮黨委書記查忠權介紹,該鎮將馬鈴薯產業作為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實現了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脫貧薯”“致富薯”的華麗轉身。同時,該鎮依托“土豆花兒開”推介活動,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而該鎮引進的馬鈴薯硒蛋白生產線、馬鈴薯全粉生產線、富硒功能食品生產線等,也即將投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