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5月20日,天門市小板鎮周楊村獼猴桃基地內,村民們正在除草施肥。這片面積40畝的獼猴桃林,讓村支書胡圣武又喜又憂。
喜的是,獼猴桃樹長勢較好,已經結出鵪鶉蛋大小的果子;憂的是,關鍵時候會不會像前兩年一樣出問題。
水土不服
這是一個渴望發展的村莊。
周楊村以傳統種植為主,由于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大多人家一年只種一季水稻,人均一畝多地,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村里修路、挖渠處處需要資金,但集體收入捉襟見肘。
多年來,周楊村一直苦苦尋找對路的產業。
幾年前,經駐村扶貧工作隊介紹,周楊村前村支書吳坤元認識了一個樟木園林合作社老板,動起了開農家樂的心思。
要吸引游客,就必須有采摘項目。經過一番掂量:種葡萄,氣候不合適、易發病;種桃子、梨,經濟效益不高。得知獼猴桃產業發展前景好,吳坤元和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張葉超等人一起到宜昌霧渡河實地考察,看到漫山遍野的獼猴桃樹,他們動心了。
一來,他們認為天門其他地區主要以桃樹、桑葚、草莓、葡萄等為主,“要種就種別人沒有的東西,獼猴桃就是一個選擇。”
二來,他們覺得獼猴桃種植易上手,種苗容易成活,風險較小。
就這樣,市直幫扶部門幫忙購買四川的紅心獼猴桃種苗,在村集體40畝土地上建起獼猴桃基地,2016年栽下4000多棵種苗。“如果每棵樹掛果并且全部銷售出去,一畝獼猴桃純收入約為2萬元。村里就有奔頭了。”胡圣武心想。
沒想到,這片獼猴桃卻接連遇挫。第一年,因為除草劑使用不當,死了約2000棵。第二年,因為干旱枯萎了約1800棵。今年是第三年,獼猴桃果樹仍然長得稀稀拉拉。
遭遇“兩缺”
獼猴桃產業發展不佳,胡圣武將原因歸于兩點:缺資金、缺技術。
他介紹,從2016年至今,村里已累計投入20萬元。光是布下水泥樁和鋼絲就花了5萬多元,而且只搭了直桿還未搭橫桿。去年旱了120多天,四五個人接力澆水,愣是沒澆過來。“如果有資金早布下噴灌設備,去年遭到旱情時不至于損失那么大。”
由于缺少資金,除草這種再平常不過的工作也嚴重滯后。“本來應該是一周除一次草,我們只能十幾天除一次。”“我們在打蟲、施肥等方面走了很多彎路,結出的果子個頭偏小,不理想。”胡圣武說,施多少肥,溫度、濕度怎么控制,這些技術都是摸索著干。比如說,種植前應該先挖溝渠。由于第一年種植心切,沒挖溝渠就直接種上了種苗,結果土壤留不住水,再加上干旱,不少果樹就枯萎了。
去年,張葉超與該村簽訂合同,承包這片獼猴桃基地,每年交給村里2萬元,土地租金給農戶。
張葉超為何接下這塊基地?原來,他前些年承包了單位的花卉苗木種植基地,有一些經驗和資金積累。張葉超請了幾個村民,給基地除草、施肥。“沒掛果之前還不需要專門請技術員,跟著教學光盤學就行。”
他計劃把土地鋪上薄膜,再裝上噴灌設施,“這樣就不用四五個人澆水,一個人就能操作。獼猴桃結果后,可以開發成一個采摘果園。”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張葉超還套種了一些苗木花卉。
專家建言
我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獼猴桃產業是重點發展的五大百億農業產業鏈之一。除了周楊村,全省不少地方都將獼猴桃產業作為重點產業發展。
獼猴桃如何結出佳果?
省農科院獼猴桃專家張蕾表示,獼猴桃種植需要適合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四川選育的紅心獼猴桃品種,最適宜的生長條件是海拔600米到800米。湖北夏天溫度較高,導致紅心獼猴桃的紅色無法積累。此外,紅心獼猴桃容易患潰瘍病,相當于“癌癥”,目前是全球獼猴桃行業毀滅性病害,可致全園毀滅,目前還沒有很好的防治辦法。而且,這種病很隱蔽,“不結果沒有問題,一結果就會發病。”
在看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拍下的果樹照片后,張蕾指出:“鐵絲以下長滿枝條是不可取的。一般來說,枝條離鐵絲下面10厘米的時候就要把尖打掉,否則下面的枝條長太多,營養上不去。”“產業選擇難是不少鄉村的困惑。”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鄒進泰建議,選擇產業時不能簡單跟風,也不能簡單地“走自己的路”。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資金、技術和人才做支撐,在此基礎上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