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維軍正在割“蜂王臺” 長江日報記者余康庭 攝
“割蜂王臺的時候要注意,像這樣,順著斜面慢慢切。”25日上午,在黃陂區木蘭鄉富家寨村紅馬寨養蜂農業合作社,劉維軍正在手把手地教貧困戶養蜂。
山坡邊,綠樹成蔭,排排蜂箱在大棚內展開。劉維軍說,從最初通過養蜂解決生計,到成立合作社走上專業化養蜂的康莊大道,他花了19年才將夢想變為現實。
劉維軍不僅自己沉下心來發展蜜蜂養殖,還先后帶動本村及鄰村8名貧困戶共同養蜂,積極拓展電商等銷售渠道,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蜂王”。
一箱蜂到百箱蜂,走上專業化養殖之路
凌晨5時起床,劉維軍穿上防護服來到蜂箱大棚,檢查蜜蜂健康狀況、脫蜂花粉、割蜂臺、取蜂王漿、灌蜂蜜……這一全套工序做完,就到了下午。別看劉維軍是一名專業“蜂王”,他也曾遭遇過入不敷出、創業受挫的困窘。
1990年,22歲的劉維軍從部隊退伍。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為了提升生活水平,他選擇外出打工,在建筑隊工作。一次工傷意外,他摔斷了腿,只能回老家原黃陂縣木蘭鄉富家寨村養病。“每天臥床靜養,沒有勞動能力,連3元錢的電費都交不起。”回憶那段經歷,劉維軍感慨:“好在有鄉親們關照,輪流照顧,幫我渡過了難關。”
2000年,劉維軍腿傷康復,在親朋好友的鼓勵下,他打算自主創業。經過細心走訪察看,他發現家鄉富家寨村地處木蘭湖周邊,荊條花遍布,生態環境十分適合養殖蜜蜂,且黃陂荊蜜是中國四大名蜜之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便下定決心養蜂。
說干就干。2000年9月,在戰友介紹下,劉維軍到黃陂城關拜師學技,從一箱蜂開始,邊學邊養,養蜂技術不斷提高,當年年收入達到2000元。2002年,劉維軍將蜂箱規模增加到30個,由于規模化養殖技術不成熟,管理不善,突然間近15箱蜂死亡或逃跑,直接損失超過5000元。
從哪里跌倒,就要從哪里爬起來。為提高養殖水平,他成天分時段觀察蜜蜂的生活習性,并在網上學習養蜂技術,終于有了自己的一套“養蜂心得”。
理論結合實踐,并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精進技術,劉維軍的養蜂事業日益壯大。目前,他牽頭成立了紅馬寨養蜂農業合作社,他的蜜蜂養殖基地占地近一畝,有100箱蜂、100頭蜂王,年產蜂蜜3噸,銷售毛收入達12萬元。
幫助貧困戶,讓大家的日子比蜜還甜
“最近蜜蜂老愛往外面跑,是怎么回事?咋解決?”25日上午,鄰村貧困戶陳建國來找劉維軍請教。
63歲的陳建國去年動過大手術,愛人身體也不好,媽媽是殘疾人,家庭收入不穩定。為了改善生活,此前他特地找劉維軍取經,也想養殖蜜蜂。劉維軍免費送了陳建國3箱蜜蜂,并手把手教他養蜂技術。
“養蜂是個技術活”,劉維軍邊指導陳建國邊對長江日報記者說,“每只蜂箱里最好只能有一只‘蜂王’,像他最近遇上的蜜蜂外逃的情況,就是因為‘蜂王’多了,導致蜜蜂容易‘分家’外逃。因此割蜂王臺是很好的方法,把其他蜂王的‘王座’拆除,只留下一個,整個蜂箱就只剩一個蜂王,蜜蜂聽指揮了、團結了,上午采蜜、下午回家,自然就不會外逃了。”
“他特別有耐心,送蜜蜂后還經常到我家指導養殖技術。預計今年我家養蜂也能增收3000多元!”陳建國感激地說。
陳建國只是劉維軍帶領增收致富的眾多貧困戶之一。面對不斷找上門想加入蜜蜂養殖的村民,劉維軍不僅免費拿出蜜蜂發放給村民養殖,無償向村民傳授養蜂技術,還聘請農技專家、專業講師開展養蜂實用技術和電商技能培訓,牽頭成立的合作社吸納了7名貧困戶。70多歲的劉啟倫夫妻都患重癥,身邊無子女,劉維軍不僅為其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還主動承擔看護的責任。產蜜高峰季節,他聘請劉啟倫夫妻及其他貧困戶來打工,每人每月收入500元,僅此一項每戶貧困戶年收入就增加2000元。
“一人富,不算富;家家富,才算富。”這是劉維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今,劉維軍的蜂蜜供不應求,他說:“能帶動鄉親們一起奔小康,打心底里高興!讓大家的日子比蜜還甜,是我的心愿。”下一步,他打算和武漢農村電商公司加強聯系,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增加蜂蜜銷售量,讓黃陂荊蜜品牌叫得更響,帶動周邊更多農戶脫貧,讓貧困村徹底甩掉貧困的帽子。
長江日報記者胡毅 余康庭 通訊員胡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