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5月14日,胡紅菊在果園教梨農識別病蟲害。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孟靜 實習生 黃曉堰 通訊員 徐愛春
6月18日,武漢市江夏區(qū)金水閘,國家果樹種質武昌砂梨圃里,梨樹身姿峻拔。
砂梨是我國南方梨樹栽培的主要種類,我省種植面積在南方主產區(qū)居第三位。砂梨也是我省第三大水果,種植面積僅次于柑橘和桃樹。
省農科院砂梨研究課題組負責人胡紅菊搭著個小木梯,正在給果實套袋。她的頭發(fā)高高盤起,小麥色的皮膚,纖瘦的身材,粗糙的雙手,再配上藍色牛仔褲、黑色的運動鞋,顯得知性干練。
歷經艱辛
建成世界最大砂梨種質基因庫
1987年大學畢業(yè)后,胡紅菊就分配到省農科院果茶研究所,從事砂梨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胡紅菊跟著砂梨研究課題組的兩位前輩,潛心學習。
課題組負責的國家果樹種質武昌砂梨圃,1986年在果茶所掛牌,但當時科研經費匱乏,條件相當簡陋。上世紀90年代末,前輩們陸續(xù)退休,一些同事也另謀出路,課題組原本5位成員只剩下她一人。
砂梨資源收集保護工作如何繼續(xù)?砂梨圃能發(fā)展壯大嗎?
胡紅菊主動請纓,挑起工作重任。
那時,不少人等著看她笑話:一個女光桿司令,能做什么?
胡紅菊沒有理會,一邊收集資源,一邊“招兵買馬”。到2001年,課題組終于又有了3個人。
“在50畝砂梨圃里,常年保存580多份砂梨資源,至少需要五六個人工,但項目經費僅1.5萬元。”胡紅菊回憶,大家想方設法湊科研經費,還種植其他果樹創(chuàng)收,補貼砂梨圃運轉的資金缺口。每個月,大家只領部分工資,剩下的全用來保障科研工作。
為了搶救收集我國砂梨及其近緣野生種質資源,她翻山越嶺,趟水過河,走過全國20多個省市。已經記不清多少次,乘坐摩托車顛簸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攀爬在荊棘密布的崎嶇山路上,風餐露宿在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里。
2007年8月,胡紅菊帶領團隊成員到長陽縣榔坪鎮(zhèn)長豐村收集資源。因有段路沒通車,只好在當地租摩托車。其間有一條近2米寬的深溝,只有摩托車才能飛越過去。
當地摩托車司機問她,“坐在后座跨過去,還是不走了?”
胡紅菊讓同事留下,毅然要求司機帶她一人孤身飛過去。老天不負有心人,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胡紅菊終于采集到三份寶貴資源。“資源收集保護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為他人做嫁衣,不容易出成果,但這份事業(yè)卻是十分重要的,是關系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yè),要有甘于寂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胡紅菊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員加入到團隊之中。
經過30多年的努力,砂梨圃已有115畝,收集到以砂梨為主的梨種質資源1107份,建成世界上最大砂梨種質基因庫,我國培育的梨新品種近60%的親本來源于此,為我國梨的長期遺傳改良及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種質基礎。
克難攻關
只為農民插上脫貧致富的翅膀
常年奔波在山區(qū)的胡紅菊,經常看到農民辛苦種出的梨,賣不出好價錢,辛苦幾年,賺不到幾個錢。
枝江市百里洲是全國8個梨產業(yè)重點優(yōu)勢產區(qū)之一,上世紀90年代種植面積一度發(fā)展到10萬畝。然而,品種老化、品質不優(yōu)等問題導致價格走低,當地梨農紛紛砍梨樹當柴燒,面積最低時只剩下區(qū)區(qū)600畝。
梨農們期盼增收的眼神,一直印刻在她的內心深處。
梨樹,從幼苗到開花掛果一般需五年左右。
有沒有辦法促使梨樹提前開花掛果,讓農民提早收獲?
2006年,圍繞如何縮短梨樹掛果期,胡紅菊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
嫁接芽苗、拉枝、刻傷、抹梢、摘心……無數次的試驗和技術改進,終于有了進展,新栽梨幼樹提前開花掛果,可提前2年產生效益。
過去,我省砂梨種植多為日本的豐水品種,果肉品質好,但是不抗“黑斑病”,影響砂梨的外觀,砂梨美味卻賣不出好價。
胡紅菊帶領團隊通過人工雜交、輻射、生物技術工程等方法,以研制的30份抗病種質新材料為基礎,育成國內首個高抗梨黑斑病的新品種金晶,金蜜、金豐、金鑫等砂梨新品種源源不斷選育出來,熱銷到福建、江西、湖南等省。
2014年3月,胡紅菊主動申請到宣恩縣椒園鎮(zhèn)黃坪村對黃金梨產業(yè)進行科技幫扶。這一幫扶就是五年。
數個通宵達旦做試驗,胡紅菊探索出適宜當地的種植模式。在她的悉心指導下,村民逐步接受了精細管理的理念,黃金梨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畝產由過去8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平均產值由1280元提高到6000元,果梨銷售價格同比上升22%。宣恩黃金梨更是打出“武陵梨”品牌,賣到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甚至出口到歐洲市場。
幫助調整品種結構,推廣種植新模式、規(guī)劃產業(yè)鏈發(fā)展……百里洲也傳來好消息,砂梨價格由每斤1元提高到4元,畝收益達到1.5萬元至2萬元,梨農重拾信心,砂梨栽種面積回升到2.6萬畝。
2017年,“砂梨特色新品種及優(yōu)質高效安全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獲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讓農民增收,是我科研工作的最大動力,愿科技的力量為他們插上脫貧致富的翅膀!”胡紅菊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