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璐
圖為:雷行
圖為:周傳仁
圖為:冉中
圖為:宋慶華
圖為:馬元銀
報紙,在硝煙中誕生;報人,在激情中開拓。
篳路藍縷,他們迎難而上;創業艱辛,他們奮勇探索。
七十年風雨歷程,一代代湖北日報人繼往開來,無私奉獻,續寫榮光。他們把最美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黨的新聞事業,為報社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回首難忘歲月,激情夢想永續。紀念湖北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我們特別采訪了5位來自采編、印刷、管理、經營等崗位的創刊時老報人,聽他們講述親歷的創刊故事,重溫報人初心。
湖北日報70年
大事記
●1949年7月1日,以原《鄂豫報》和《江漢日報》為基礎,《湖北日報》在解放戰爭的炮火中創刊。
●1949年8月5日,由《湖北日報》改辦的《湖北農民》創刊,1950年,又恢復為《湖北日報》。
●1951年7月1日,《湖北日報》的第一個子報——《湖北農民》創刊。
●1956年1月1日,《湖北日報》由原來的直排改為橫排。這是湖北日報創刊以來,在編排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1984年8月1日,報社恢復創辦面向農村的報紙,命名《專業戶報》,后改名為《湖北日報·農村版》,1990年更名為《湖北農民》,2000年1月改為《農村新報》。
●1986年6月11日,報社第一份膠印彩印報紙試印成功,揭開了報社印刷史上新的一頁。
●1988年11月,《新聞前哨》創刊,是全省唯一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新聞傳播類理論期刊。
●1990年12月30日,《湖北日報》告別41年“鉛與火”的歷史,采用激光照排,膠版印刷,實現了印刷技術上的飛躍。
●1994年4月12日,報社創辦《市場指南報》,2001年11月18日改名為《楚天金報》,2017年12月1日起休刊。
●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報》創刊,以“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為宗旨,創刊不久日均發行量即穩居華中地區首位、全國前列。
●1999年7月1日,報社創辦第一家新聞網站“荊楚在線”,后更名為“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是我省唯一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準的全國省級重點新聞網站。
●2000年,楚天都市報發行量過百萬,成為集團首個百萬級媒體。
●2000年10月,《特別關注》創刊,雜志期發量和增長率居全國同行業綜合排名第一,連續7年位居世界中文報刊期發量首位,創全世界華文報刊單期發行量之最。
●2001年7月8日,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省委批準,成立湖北日報報業集團。2007年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更名為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2001年,集團組建發行總公司,在全國報業率先實行自辦發行。
●2003年,集團收購三峽晚報社,《三峽晚報》成為集團跨地區經營的首張報紙。
●2004年,集團在武漢近郊的流芳鎮征地300多畝建設新的印刷基地——“楚天傳媒產業園”。2007年3月,傳媒產業園一期印刷生產線投產,此后,印務總公司邊生產、邊搬遷,至2009年5月整體搬遷完畢,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2006年,集團承辦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先后建有簡體中文版、繁體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無障礙閱讀版,網站版本及平臺數量、運行質量均居全國同類網站前列。
●2007年12月,長江證券深交所上市,集團作為股東之一初探資本市場,揭開文化投資領域篇章。
●2008年,集團決定將印刷廠老廠房改建成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全國首家以現代傳媒為主題的特色創意產業園。
●2012年1月,《支點》雜志創刊,該刊是國內第一本以新聞視角關注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端政經讀本。
●2014年7月1日和2015年6月30日,集團旗下荊楚網、特別關注先后掛牌新三板。
●2017年,湖北日報全媒體指揮中心平臺投入使用,統籌《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網、客戶端及“兩微”等新媒體平臺的報道策劃、采寫和發布,形成了“一次采訪、多次生成、全媒體全時段傳播”和“端網速度、紙媒深度”的新聞生產發布新形態。
●據2018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新聞出版產業發展分析報告》,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在全國所有報業集團綜合排名位列第7位。
在磨煉中成長
講述人:雷行(99歲湖北日報社原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
穿過時光,歷經滄桑。湖北日報在風風雨雨的變遷與磨煉中成長、壯大,如今已年屆七十。我為她祝福!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5月31日,湖北省委決定,成立湖北日報社和新華社湖北分社,人員以原《江漢日報》和《鄂豫報》的工作人員為基礎組成,兩個單位由一個黨組統一領導。同時,省委任命,陳冷同志為湖北日報社社長,我為新華社湖北分社社長兼湖北日報社副社長。分社的主要任務是向湖北日報供稿。從此,我和湖北日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6月6日,我們陸續從孝感花園鎮進入武漢,開始了艱苦、緊張、繁忙的湖北日報創刊出版籌備工作。
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分給我們的房子很少,我們不得不租房子辦公、住宿。沒有印報的機器,報社的同志東奔西走,費盡周折,安裝好了印報設備。分社忙著與各地委聯系建立支社,派出記者進行采訪。因為全省大部分地區剛解放,社會秩序不好,郵電交通困難,來稿很少,鬧稿荒。為此,省委又從各方面給報社和分社,調配了一批干部。
在省委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大家的努力,湖北日報于7月1日創刊了!
當年,工作條件很差,但大家工作熱情非常高,任勞任怨,團結互助,親密無間,這種優良的風氣,至今難以忘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經中共中央批準,決定新華社實行全國統一,分社向總社發稿,不再擔負向省報發稿任務。分社部分同志轉到湖北日報工作,我不再兼任湖北日報的職務,離開了報社。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又三進三出湖北日報。1961年間,黨和國家調整了方針政策,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報紙工作加強了業務建設,提高編輯記者的業務水平,培養壯大通訊員隊伍,各級黨委和干部群眾積極支持報社開展工作。
1964年,省委專門從大專院校調給報社21名大學畢業生。此后,又從省委黨校等單位調來一批干部,報社領導力量也加強了,報紙宣傳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走上健康發展道路,報紙工作也重煥生機。為克服干部青黃不接局面,湖北日報與省廣播局合辦新聞大專班。為適應改革開放形勢,滿足廣大讀者需求,湖北日報以“增刊”名義創辦《楚風》。由于它貼近群眾生活,反映讀者的思想和呼聲,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1983年底,省委決定我到省委黨校工作。如今,雖然離開報社多年,我仍是《湖北日報》的忠實讀者。看到報社取得的巨大變化,令人贊佩。愿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越來越好,湖北日報再創佳績。
艱苦創業不畏難
講述人:周傳仁(89歲 湖北日報社原黨委書記、社長)
時光飛馳,湖北日報創刊70周年了,我表示衷心祝賀。《湖北日報》是我的良師益友,給我知識,給我信心,給我力量,伴隨著我一路櫛風沐雨,共同成長。
創刊至今,我都在湖北日報學習、工作和生活。我與《湖北日報》共同度過了70個春秋,留給我深深的記憶和感動。
70年前,我到湖北日報社工作時,還是一個剛入伍不久、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湖北日報》由解放區的《江漢日報》和《鄂豫報》合并而成,不少領導同志是黨的新聞事業老前輩,很多工作人員是革命戰爭烽火中從事新聞工作的老同志。我在這樣一個黨的宣傳隊伍戰斗集體里鍛煉成長,在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幫助下學習從事新聞工作,受到了良好的新聞工作啟蒙教育。
報社創刊之初,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工作生活條件都很艱苦。
當時,湖北日報社僅有兩棟破舊房屋,一臺小型半自動輪轉印刷機。每天印的報紙,一個板車就能全部運走。
在江漢路上班,卻要到中山大道和平路吃飯,再到永康里睡覺,我們每天早、中、晚三個地方跑,無論盛夏頭頂烈日,還是寒冬腳踩冰雪,沒有一個人叫苦,總是三三兩兩有說有笑地來回于三點一線間。
1950年到1952年是包干制,集體伙食,8人一桌,每月9元錢伙食費。每人每月只有4元零用錢。大家全心全意撲在工作上,誰也沒有考慮物質享受問題,每個人吃的、穿的和零用錢都一樣,沒有人說長道短。無論上下級之間,同志之間都能團結互助、和睦相處,那親密無間的氣氛,簡直就像一家人。
記得一次下鄉采訪趕火車,坐的是人畜混裝的大車廂。但無論條件如何艱苦,大家對上級安排的工作,都是絕對服從,無條件完成工作。
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將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中。同時,希望新一代湖北日報人,不斷學習,投入工作,發揚老傳統。
戰火硝煙中籌辦報紙
講述人:冉中(93歲 湖北日報社原總編輯助理)
往事是短暫的,記憶是永恒的。回首70年前,湖北日報創刊前后的情景,躍然腦海。
1949年6月30日,湖北日報創刊的前一天,敵機飛臨武漢上空,慌慌張張投下幾枚炸彈,倉皇逃遁。
當敵機空襲時,報社對面漢口花樓街左側,部隊接待站的樓頂,戰士們架起高射機槍對空狠狠地打了幾梭子。盡管全國解放在即,這個小小的插曲證明:湖北日報依然是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
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清晨,沸騰的編輯部和印刷廠里,大家正為編輯出版湖北日報創刊號忙碌時,電臺接收到新華社播發的毛澤東主席撰寫的題為《二十八年》的電稿,這給忙碌的氣氛中增添了歡樂、興奮的色彩。
接著,電臺又收到新華社發來的兩則改稿電文,一則是把文章原題《二十八年》改作《論人民民主專政》;另一則是把文中多處的“無產階級”改為“工人階級”。
當時,我作為報紙的“第一讀者”,參與校對過這篇文章。同時,認為這兩則改稿很重要,曾經和同志們熱烈議論過,所以對此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籌辦湖北日報過程中,用誰寫的字作報頭是個重要問題。當時,一位同志提議用魯迅的手跡選拼報頭,大家都很同意。不久,報社從武昌一單位借來一本魯迅手跡的影印件,從中挑選出認為比較滿意的“湖”“北”“日”“報”四個單字,確定作為湖北日報報頭。6月下旬的一天,我曾親眼看到社長陳冷、總編輯顧文華等幾位同志,認真研究用挑選出的這四個字選拼報頭的情景。
有人可能會問,在全國絕大多數中央和省市報紙采用“毛體”字作報頭的情勢下,湖北日報為什么一直沒請毛主席親筆為報紙寫報頭呢?
事實是這樣的:趁毛主席多次來湖北視察的機會,湖北省委與報社領導,曾不止一次地請他老人家為湖北日報書寫報頭,都因毛主席非常尊重魯迅先生的手跡而一直未題寫。
七十年春去秋來,七十年歲月如歌。祝福戰火中誕生的湖北日報,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征程上,再書新的輝煌!
從靠財政撥款到多元產業蓬勃發展
講述人:宋慶華(83歲 湖北日報社原副廳級調研員)
從蝸居漢口江漢路到武昌東湖之濱300畝大院,從簡陋的作坊到擁有86億元資產,從靠財政撥款到多元產業蓬勃發展,作為一名老報人,我深感驕傲和自豪。
湖北日報創刊之初,江漢路52號和中山大道1139號,是湖北日報社辦公樓。說是辦公樓,只是虛有鋼筋水泥外表,里面只有十幾張破舊的桌椅。
整個編輯部約三四十人,集中在江漢路52號辦公,報紙排字、鑄字、印刷等車間也都擠在這里,連社長、總編輯都沒有單獨的房間。報社行政管理、財務、后勤、醫療等部門在中山大道1139號辦公。
我清晰記得,一大間房子里,桌子挨桌子,椅子背對背,幾乎沒有空間,同志們進出都得側身而過,加上房子破舊,樓板已腐朽,同志們進出時踩得樓板吱吱作響。
特別是,一到夏天,整個辦公室只有一把電扇,氣溫太高,同志們都在肩上搭條毛巾,一邊擦汗,一邊工作。那種場面,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
湖北日報創刊初期,資金少、底子薄,經營路子窄,發展十分艱難。這個時期,報社經營主要以報紙發行、廣告、印刷為主。同時,建章立制,厲行節約,杜絕浪費,艱苦奮斗,管理增效,促使經濟狀況逐步好轉。
1976年至1979年,湖北日報社在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收統支”,自行承擔日常費用,報社利潤上交省財政,基本建設由省財政撥款。
1980年,湖北省編制委員會就湖北日報社的管理和經營體制作出規定:“屬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1982年,報社黨委在全國率先提出“以報為主、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方針,積極探索多種經營路子。
隨著經營不斷壯大,1985年報社成立計劃財務處,加強財務管理。
此外,報社打破大鍋飯,實行“分灶吃飯”,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員工積極性。1990年,報社利潤首次突破千萬元,達到1037萬元。
1996年,我正式離休,在報社經營崗位上工作了47個年頭。
如今,湖北日報從一張薄薄的新聞紙出發,不斷裂變、蝶變,走向更加廣闊的傳媒產業藍海。
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講述人:馬元銀(86歲 湖北日報社原排字工人)
1990年12月30日,是湖北日報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從這一天起,《湖北日報》的印刷,采用激光照排,徹底告別了41年的“鉛與火”的歷史,實現了印刷技術上的飛躍。
活字印刷術是我們老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使用鉛字排版出版《湖北日報》,是很陌生的事情。然而,對于報社眾多老一輩編輯、記者、排字師傅們來說,是那么熟悉,那么親切,那么難以忘懷。
1949年,湖北日報創刊,我在印刷廠當一名排字工人,有幸親歷了從鉛排到照排的全過程。現在回想起來,感受頗多。
鉛字是由鑄字工人用鑄字機鑄出來的。因字體、字號不同,報紙上用的鉛字有幾十種之多。鑄字工人要晝夜開機生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日煙熏火燎,其艱辛可想而知。
鉛字鑄出后,由排字工人按不同字體、字號,分裝到不同的字架上,一個小方格內裝若干相同的鉛字,供排字時取用。由于字號大小不同,每個方格所裝的字數也不盡相同。
作為排字工人,我們先將文字稿一字一字地從字架上揀下來,按照文章的順序排成毛坯,然后打成小樣交校對組進行初校。校對后,我們按校對稿改正錯字,再打樣給編輯加工修改。編輯加工后,我們再按編輯的改樣進行修改。
我們站在鉛字架前工作,手眼并用,上下左右揮臂,排標題字時還要東跑西顛,經常一干就是七八個小時。一般每人一小時只能排兩千來字,每天,幾十名排字工人排字不停,奮戰不止,從夜晚排到第二天清晨。
排字工人是辛苦的,也是快樂的。說辛苦是指勞動強度比較大,既要費腦力,更要費體力,一晚下來腰酸背痛腿軟;說快樂是指當第二天看到報紙后,像欣賞藝術品一樣,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那滋味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得到。
1993年,我退休了,看到現代化的照排車間,羨慕極了。與當年的鉛排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
作為老排字工人,沒有享到這個福。但我能親眼目睹這一切,感到很幸運。同時,為新一代印刷工人們,趕上好時代,感到幸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