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龍泉村全貌。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龍泉村坐落在兩座無名山間,山下一條棒槌河。記者 張世鑫 攝

新修建的龍泉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記者 張世鑫 攝

龍泉村的葡萄還有一個月進入成熟期,部分葡萄已經開始掛糖色。記者 張世鑫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訊 記者 張世鑫 通訊員 范靖、王英進、劉嘯
一條玉帶穿村過,兩岸青山如金山。7月1日,記者來到位于十堰市鄖陽區譚家灣鎮的龍泉村,發現這個昔日的省級貧困村,正令人欣喜地煥發出青春活力。自2016年十堰市委組織部、十堰市委老干部局、十堰市城投公司三家單位駐村幫扶以來,實現了130戶39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村集體收入從原先不足5萬元增加到14萬元。

龍泉村大面積種植葡萄安置貧困戶就業。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龍泉村引導貧困戶開展香菇產業種植。記者 張世鑫 攝
因戶施策 做好村民致富的引路人
站在龍泉村委會門口,遠看,棒槌河兩岸的葡萄、核桃、桃樹等作物長勢喜人;近看,易地搬遷安置點青瓦白墻,綠樹成蔭,錯落有致。
“龍泉村正在史無前例的發展路口,干部群眾上下一心,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四處奔走為群眾找路子想辦法,村民正鼓著勁為脫貧致富而努力。”譚家灣鎮黨委副書記、龍泉村黨支部書記李秀峰介紹說。
自2016年精準扶貧以來,駐村扶貧工作隊走村串戶,建立扶貧檔案,找準致貧之因,在“五個一批”精準扶貧的政策下,逐步破解“因病、因學、因殘、因災、缺技術、缺勞力”等原因的脫貧困境。
工作隊駐村第一書記王英進說:“身體不好的,我們協助聯系醫院,落實醫保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因子女讀書而致貧的,我們從教育扶貧和社會捐贈解決家庭的困難;因殘貧困的,我們落實兜底政策,幫助解決后顧之憂;發展動力不足的,我們用政策吸引他們,從內心鼓舞他們,把發展產業的收入賬算給他們看。”
他給記者舉例:5組的肖文有想發展養羊產業,村委會不僅幫助爭取小額貸款政策支持,還邀請市畜牧局專家教授養殖技術,讓他免費領取牲畜藥品;2組貧困戶段大軍常年在家務農,家庭負擔沉重,經過村委會安排就近就業,他和老伴都成為葡萄基地工人,年收入從原先不到10000元增加到20000多元。
十堰市委組織部駐村干部范靖表示,村里的貧困戶做到了“一戶一策”,無論是他們自己發展產業也好,還是打工就業,扶貧工作隊想千方設百計也要讓他們有干勁、有盼頭。

貧困戶在葡萄種植園進行掛袋作業。記者 張世鑫 攝

貧困戶郝萍正在為葡萄樹綁枝。記者 張世鑫 攝

壽康月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翁定群指導貧困戶現場勞作。記者 張世鑫 攝

葡萄采摘旅游的興起帶動村民開辦農家樂脫貧致富。記者 張世鑫 攝
產業幫扶 為農民算一筆細賬
龍泉村2組貧困戶段發生,現年61歲,仍是家中的頂梁柱。他的兒子因學歷不高加上患有肺結核,常年需要檢查身體和看病吃藥,兩個孫女分別就讀小學一年級和五年級,生活上經常捉襟見肘,老伴也因患有高血壓、冠心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作。
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隊找到他,為他指明了一條種植袋料香菇的脫貧模式。因缺乏資金和技術,駐村工作隊員幫他辦理小額扶貧貸款,同時還邀請專家上門指導技術。2018年,他投資10萬元種植了17000多袋香菇,第一年收入就達到了15.28萬元,刨除投資的本錢,一年收入達到了5.28萬元。
“香菇是一個非常好的產業,當年都可以見到效益,現在扶貧的政策非常好,讓我窘迫的生活得到改善,再也不用擔心一年打工一場空的情形出現了。”段發生說。
為做實扶貧主導產業,幫扶單位牽線引進了壽康月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進駐建設葡萄種植基地。正在葡萄基地進行修枝和裝袋的貧困戶郝萍表示:“我以前就是一個農村家庭婦女,每年養1頭老母豬、種2畝多田,一年的收入不到5000元。自從土地流轉種植葡萄以來,土地流轉每畝地可得700元,每天在葡萄園工作還能得到70元的報酬。去年算了一下,僅在這打工和土地流轉就能掙15000余元,收入翻了兩番。”
據壽康月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翁定群介紹:“我們在這里流轉400畝土地種植葡萄,本村群眾不僅能每年得到流轉費,還能掙工資,同時還把家里也照顧了,該養豬的繼續養豬。僅去年一年公司給群眾支付的流轉費和工資都有100萬元,老百姓見到了實惠,也都愿意在基地里打工。”
隨著葡萄快進入成熟期,周邊的村民開始掛出了農家樂的牌子。據悉,該公司還將開展采摘旅游,當地老百姓聽說以后,紛紛向村里要政策開農家樂。
“目前,我們村里已經登記了11家農家樂,正式開業的農家樂有4家。”駐村工作隊員劉嘯表示。
現在已經開業的林泉農莊,僅一年的農家樂生意就能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林泉農莊的老板常長林,是村里的老干部,也是一名老黨員。
“家里負擔重,子女在外打工,僅靠2畝田地維持口糧,村里正在發展葡萄種植,鼓勵大家開農家樂,做好配套服務。我既是老黨員,也是普通村民,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我投資置辦廚具和家電,沒想到第一年下來,一年也能掙個2萬多元。”常長林笑呵呵地說。
“今后,隨著葡萄園的發展越來越成熟,農業采摘旅游將為龍泉村帶來大量客流,會為村民帶來新的效益。”扶貧工作隊員范靖說。

為滿足群眾的文化娛樂修建的3個小廣場之一。記者 張世鑫 攝
黨建引領 發展集體經濟助鄉村振興
“龍泉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這些都是幾年前的狀況。”譚家灣鎮黨委副書記、龍泉村支部書記李秀峰表示,為了能讓村民共同富裕,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加強村“兩委”建設,配強村領導班子,引薦能人回村,培養后備干部和“一村多名大學生”,分片區設置黨小組,開展黨員幫困活動,不斷增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斗堡壘作用。
2018年,龍泉村“兩委”創新發展“合作社+公司”的新模式,聯合223戶村民成立十堰市娑羅珈種植扶貧互助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這個合作社在村里開展農村電商,銷售土特產品。同時依托這個合作社成立十堰市娑羅珈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專門承包本村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項目。
“這個公司的成立,就是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做保障的,村里占絕對控股,村民加入合作社作為社員,合作社也作為股東,參與公司的分紅。”李秀峰表示。
2018年,運營第一年的十堰市娑羅珈扶貧開發有限公司,盈利達到20萬元,扣除預留的發展資金和工資,為社員分紅3萬多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加上村里的茶葉基地、超市租賃等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4.2萬元。
同時,自精準扶貧幫扶以來,龍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除了新建成功能齊備的黨群服務中心外,還配備了活動室、圖書室,新建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和衛生室、安幼養老中心、公廁,安裝了路燈,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破解“精神貧困”,村里建成文化廣場,定立村規民約,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公婆”“好兒媳”評選,組建了扶貧愛心超市,從“家庭美、家風正、家業興”三方面開展積分管理和獎勵,鼓勵廣大村民實現物質與精神同步脫貧。
“這幾年村里做了這么多事,老百姓都心知肚明,以前打牌斗毆的事情現在都沒有了,大家都忙著掙錢脫貧,覺得致富才光榮,龍泉村大不一樣了。”村民常長林說。
譚家灣鎮黨委副書記、龍泉村黨支部書記李秀峰,對近年來駐村工作隊的做法連連稱贊:“十堰市委組織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城投公司對本村的幫扶是真關心、真重視,行動上也是真給力,農民有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村里也脫胎換骨有了活力,我代表龍泉村民對他們的付出表示感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