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過半百學種田 大干兩年翻了身
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方桐 通訊員 蔡玲
“水稻的分蘗期要看苗施肥,長勢好的地方要少施,長勢差的地方要多施,這樣全田長勢才能達到基本一致。”近日,在位于仙桃市剅河鎮左腦村的水稻田內,王仁洲忙著除草、下肥,一招一式很是講究。
今年57歲的王仁洲,種了大半輩子的田。然而,因妻子患有糖尿病并發癥,喪失了勞動力,兒子和兒媳工作不穩定,收入有限,他種田換來的微薄收入,難以改變家里的窮困面貌。2014年,他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王仁洲是個好強的人,不愿意帶著貧困帽過日子,他想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走規模種植的路子,但苦于缺技術、少資金。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了解到他的想法后,送他到鎮里參加新型農民技術培訓,還介紹他去農商銀行辦理了5萬元扶貧貸款。“老思想,干不好現代農業。種田要用新思路,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提高農業效率和經營效益。”培訓老師的一番話,說得王仁洲直點頭,“原來種田,用的都是老辦法,看天收,辛苦一整年,賺不了幾個錢,看來,思路要變,方法也要變”。隨后,種田幾十年的他,當起了“小學生”,認真學習選種、科學管理、生態種植等方面的技術。
學成歸來,王仁洲大顯身手。2017年開始,他四處撿田種。去年,他種了63畝優質水稻,全年產谷8萬多斤,毛收入突破10萬元。今年,他順勢而為,將水稻種植面積擴至71畝。與此同時,兒子、兒媳經人推薦外出就業后,年收入達到了12萬余元。
今年6月,他被村里評為“脫貧示范戶”。“做農業確實很辛苦,幾年下來,我的皮膚曬黑了,手也變粗糙了。但快六十歲了,我還能迎來人生的一樁樁喜事,所有付出都值得。下半年,我會繼續多流汗、多流轉,爭取成為村里致富帶頭人。”王仁洲滿懷信心地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