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馬金安
十堰,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核心區域。
截至2018年底,十堰市累計脫貧65.9萬人,出列貧困村346個,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5.5萬人。
十堰市扶貧辦被評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近這個集體,探尋扶貧路上的那些點點滴滴。
解開疙瘩,從“擠水分”開始
“這里還要補充一下,然后把這部分復制過來……”
7月2日下午3時許,十堰市鄖陽區五峰鄉東峰村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里,五峰鄉扶貧辦的郭誠成正跟駐村工作隊隊長張明偉交流。
電腦屏幕上,一張“矛盾訴求檢查問題臺賬”表格顯示:楊代鳳,有類風濕。訴求:未認定為慢性病;吳開遠,有高血壓、高血脂。訴求:未認定為慢性病……“這是我們最近正在開展的查短板工作。”郭誠成指著屏幕上的數據說,“通過一個多月的入戶調查來看,鄉親們對扶貧工作的認可度很高。”
東峰村422戶村民,139戶是貧困戶。“2015年之后,隨著幫扶力度的不斷加大,針對貧困戶資格的舉報開始增多。”十堰市扶貧辦一負責人表示,僅鄖陽區,2016年關于貧困戶認定問題的信訪件就多達100多件。
人心不齊,工作也就無法開展。
為了解開群眾心里的疙瘩,從2015年開始,十堰市扶貧辦開展入戶調查和大數據比對,“打假擠水”。
在東峰村,通過大數據對比,發現貧困戶庹某的兒子在十堰市購買了一套商品房,經調查,庹某經濟條件優越,最終取消了他的貧困戶資格;貧困戶何某的兒子,也被查出不符合貧困戶條件,貧困戶資格隨即也被取消……近兩年,該村取消了29戶貧困戶資格。
在柳陂鎮馬鞍槽村,駐村的鄖陽區扶貧辦副主任耿俊,為了調查群眾舉報的線索,和村支書一起在十堰市蹲點三天,摸清了事實。
假的取消資格,漏掉的也要吸納進來。
在劉洞鎮,通過“打假擠水”,為13戶此前被漏評的貧困戶建檔立卡。
通過精準識別,5年來,十堰市取消了3700多戶貧困戶資格。
產業帶動,讓脫貧“穩得住”
脫了貧,還要穩得住。穩定脫貧,產業發展是基礎。“孟世虎,1251元,來,在這里簽個字。這是錢,您點一下收好了。”
7月2日下午4時許,柳陂鎮馬鞍槽村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里人頭攢動,68歲的村民孟世虎,喜滋滋地從村會計手中接過錢。
當天,是村古架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工資的日子。
馬鞍槽村有131戶村民,貧困戶超過一半。2016年開始,村里利用扶貧項目資金,流轉近100畝土地種桃子,帶動了40多戶貧困戶就業。
在東峰村,十幾個大棚里的葡萄已經掛果。不遠處,地里的花生長勢喜人。
“2017年,我們引進能人回鄉創業,村里如今春有油菜、秋有菊花,菜籽油和菊花茶品質都不錯,還帶動了40多戶貧困戶就業,多虧了扶貧項目資金的支持。”五峰鄉鄉長葉寶說。
位于鄖陽區楊溪鋪鎮劉灣村的“香菇小鎮”,是十堰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有4200多戶貧困戶入住。
7月2日,記者在現場看到,1000多個香菇大棚猶如一個個車間,梯次排列在荒坡上。
“去年11月份到今年5月,已經收了4茬香菇,每個棚能掙2萬多元。”鄖陽區政府辦副主任曹國軍說。
據介紹,這個投資近10億元的項目,已經形成了香菇從制棒到初加工的產業鏈,“我們正在跟外省幾個企業談深加工合作。”曹國軍說。
5年來,十堰市扶貧辦通過引進有實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打造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產業鏈,讓貧困群眾在產業鏈上增收。通過建立扶貧項目庫,引導扶貧項目資金到村到戶,一批優質項目在大山里“生根發芽”。
“脫貧攻堅還在爬坡過坎、啃硬骨頭,我們還要加倍努力,讓更多老百姓‘能脫貧、穩得住、可致富’。”十堰市扶貧辦主任師利龍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