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肖敏 見習記者 胡融 通訊員 任杰 張華魁
仲夏時節,穿行在上庸大地,處處可聞茶葉清香。一條條通村公路,連起一個個生機勃勃的茶園,匯成一片片綠意盎然的茶海。“我們推進茶葉全產業鏈建設,全縣茶園面積達27.7萬畝,輻射帶動15萬群眾增收脫貧。”6月25日舉行的竹山首屆茶商大會上,縣委書記龔舉海如是說。下一步,全縣將以系統化理念推進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將其打造為竹山農業第一產業、脫貧主導產業。
強基礎 3年新建12萬畝高產園
“這幾年,最大的收獲就是這10畝茶園,不僅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好。”說起低產茶園改造,得勝鎮文峪河村村民陳耀喜滿是欣喜。
此前,陳耀喜在外地煤礦務工遭遇塌方,被石頭砸斷了右腿,命是保住了,卻落下了殘疾。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他承包村里10畝荒蕪茶園,起早貪黑在茶園耕耘,栽種優質茶苗,茶園逐漸煥發生機。“2017年,茶園改造成功,政府獎給我1.8萬元,現在每年茶葉收入超過3萬元。”
竹山茶葉,以“高香持久”著稱。2015年前后,該縣名義上擁有超過20萬畝茶園,但還能產茶的只有15萬畝。2016年,縣委縣政府提出,將茶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首選產業和支柱產業,制定茶產業發展3年規劃。頭一條,便是大規模改擴建茶園,貧困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從改土、挖坑到茶苗移植,政府全程監控。”縣茶葉辦負責人說,以前許多茶園建在山坡上,如今改在水田里,鎮村統一招標,由工程公司開挖茶帶;派出50多名技術人員分赴鄉鎮,負責茶葉基地建設的技術指導、質量監督、竣工驗收。
“我們按照片區引領、全域覆蓋原則,加強幼齡茶園管護、低老茶園管理,新建12萬畝高標準茶葉基地。”竹山縣縣長陳建平介紹,為鼓勵茶農精心管護,政府3年累計投入2.7億元,對新建茶園的每畝每年補貼1200元,幼齡茶園每畝每年補貼500元。現在,全縣貧困人口人均標準化茶園達到1畝。
擴產能 茶葉加工廠建到村頭
“我們生產的高山富硒茶遠銷廣東、上海等地,還是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指定采購商品。”在茶商大會展銷環節,得峰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易銘沏好香茶,邀請客商品嘗。
得勝鎮文峪河村海拔較高,茶葉連片種植面積3000畝。前些年,村里沒有加工廠,村民只采初春芽茶,普通茶葉沒人要。李易銘投資數百萬元,買回60余臺套茶葉加工設備,建好占地千余平方米的無塵生產車間,還配備檢測室、冷藏室和無菌包裝室。
至此,文峪河村鮮葉再也不愁賣,采摘后直接運到加工廠。李易銘說,他準備再投入200萬元,增設一條普通綠茶生產線,最大限度提升茶園效益。
像得峰合作社這樣的茶葉加工廠,竹山還有不少,但遠遠不夠。今年5月,該縣出臺《關于系統化推進茶葉扶貧產業實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按照“大型車間片區帶動,中小車間緊貼基地”思路,以行政村為單位,采取政策獎補的形式,在連片超過1000畝的茶區,新建年加工鮮葉120噸、產干茶25噸以上的中型名優茶車間42個,在連片超過300畝的茶區,支持新建年加工鮮葉50噸、產干茶10噸以上的小型名優茶車間77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以三大茶區、七大板塊為基礎,依托圣水、星夢、竺山紅等6家龍頭企業,力爭建設10個大型加工廠,每個加工廠年加工鮮葉2000噸、產干茶500噸、輻射帶動2萬畝茶園。”陳建平信心滿滿。
塑品牌 再續千年“貢茶”香
“竹山高香茶,歡迎您品嘗……”6月13日,縣委書記龔舉海在央視財經頻道“2019中國電商扶貧行動”欄目亮相,代言推介竹山茶葉。當天,全國各地客戶就下了700余單,買走10萬多元竹山高香茶。
竹山茶歷史悠久,文獻記載,唐朝武周年間,得勝鎮圣水村的茶就獲封“圣水貢茶”。雖有皇家“貢茶”頭銜,但茶產業發展卻不如人意,竹山人一直在努力。近些年,竹山摘下“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大縣”稱號,“圣水毛尖”還拿過中國農博會金獎等榮譽。
品牌源于品質。竹山舉全縣之力,推進有機茶葉標準園、示范園、精品園建設,推廣使用生物肥、餅肥、綠肥,建成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紅綠茶標準體系,完成“圣水綠茶”QS質量認證、綠色食品認證。
目前,該縣已與中國茶葉研究所有機茶認證中心合作,推進“百公里高山有機茶產業帶”項目建設,選擇基礎條件適宜、有市場主體管理、帶動效益顯著的基地,完成有機茶初認證,獲得有機茶園轉換證書,全面提升茶葉品質。“在練好‘內功’的同時,我們要開拓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發揮齊聚效應,讓茶葉走出竹山、走向全國。”龔舉海說,占地13萬平方米的上庸茶城一期工程已經完工,縣內骨干茶企陸續入駐,竹山不僅要打造集茶產品推介、貿易洽談、文化宣傳于一體的綜合體驗區,還要做成鄂西北茶葉交易集散地和全省文化旅游示范項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