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植特色產業,打造消費扶貧樣板區,農村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2%——
推進鄉村振興,張灣用了這“三招”

圖為:方灘鄉沉潭河村美麗如畫。﹙張灣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劉濤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742戶13869人、重點貧困村17個,農村綜合貧困發生率23%——這是2014年十堰市張灣區面臨的挑戰;
打造消費扶貧樣板區,把鄉村建成城市后花園,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這是張灣付出的努力;
2019年4月,存量貧困人口18戶66人,農村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2%,全區整體摘帽——這是張灣交出的答卷。“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區委書記劉宇飛表示,張灣正在鞏固脫貧成果,科學謀劃,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培育不停步
7月2日,西溝鄉黃土村。長河灣景區出口處,有片小樹林,林中一排小樹屋,售賣飲料、快餐。游客紛紛駐足,樹蔭下乘涼、休憩。“來,嘗嘗咱家做的蛤蟆咕咚!”李樂香的店在第一家,一會兒工夫,蛤蟆咕咚就賣了十幾碗。這種本地小吃用玉米面、豌豆面調成糊狀,經漏瓢形成一個個蝌蚪型的面子兒,沸水中煮熟,再冷凝成形。吃的時候添上蒜汁、花椒、酸菜,鮮香酸爽。“一碗成本一塊多,賣5塊!”李樂香做事麻利,說話也爽快:小店今年4月跟景區同步開張,年租金只要3500元,“五一期間,一天游客一萬多,幾大桶蛤蟆咕咚兒賣斷貨。”
西溝是一條山溝,黃土村在溝口。西溝河流到這兒,山重水復,又有一個小瀑布,現在吸引外地資本興建成長河灣景區。“流轉土地100多畝,10多名村民在景區打工,村里開了14家農家樂,村集體每年分紅5萬元……”村黨支部書記秦垚細數建景區給村里帶來的變化。
這個景區,還是全鄉產業升級的重要一環。
西溝鄉是張灣的“小水果之鄉”,全鄉9個村發展小水果基地1800畝。每年秋季,幾個村爭先恐后舉辦獼猴桃采摘節,千余名貧困戶在產業鏈上受益。然而,大部分采摘園停留在觀光、體驗等淺層次開發,經營模式單一,同質化嚴重。“有了長河灣景區,可以實現果園經濟與城郊旅游的有機融合,解決產品種類少、游客停留時間短等。”鄉長龔秀琴介紹,今年五一期間,幾個村子嘗試將櫻桃采摘與景區“打包”營銷,效果不錯,“游客采摘只需半天時間,放在以前,就直接回城了。現在,順路到景區游玩,吃農家樂,買土特產,盡興而歸。”“立足城郊區位和生態優勢,引導市民下鄉消費,助農民增收。”區扶貧辦主任袁軍表示,在脫貧攻堅戰中,張灣摸索出消費扶貧這一有效路徑,培植產業示范村40個,現在要將這條路拓寬、延伸,將城郊生態旅游培育成農村支柱產業。
環境整治不松懈
“看,每家每戶配備兩個垃圾桶,一個是不可回收垃圾桶,一個是廚余垃圾桶。”花果街道花園村黨支部書記張芳超不無自豪地說,垃圾分類在村里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花園村是個城郊村,多少年來,頂著花園的美名,全無花園的美麗。“一條破土路,房前屋后都是豬圈、雞舍,河溝里飄著各種垃圾,遠遠聞著一股惡臭。”村民李國勝描述道。
2017年,花園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首先從村莊環境整治入手。村干部帶頭清運垃圾,邊、坡上、河溝里,沉積的垃圾被清走30多車。“農村就是農村,能干凈到哪兒?”村民老張搭建了60多平方米的大棚,用完的廢料、收來的破爛堆在里面。上門做了好幾次工作,就是不愿拆。村干部決定冷處理:先把隔壁左右的豬圈、雞舍拆除干凈,又栽上草,種上樹。眼看著鄰居家門口變得光鮮靚麗,再看看自家,老張主動要求拆掉大棚。
趁熱打鐵,村里籌措資金,硬化20多公里的村級路,鋪設下水管道8000米,栽種花木1.8萬余株,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關鍵是讓村民參與進來。”張芳超說,村黨群服務中心面前有一片地,原計劃修建花壇,征求村民意見后,改成“文化廣場”,農忙曬糧,閑時跳舞。村里還開展“大家來找茬”活動,發動群眾關注房前屋后,主動排查衛生死角,發現問題當場整改。
花園村終于名副其實,村民也吃上了“生態飯”。十堰市一家公司流轉村里土地100多畝,建設花卉苗圃基地,提供30余個就業崗位,村集體每年增收近15萬元。
區長周玲表示,脫貧攻堅期間,張灣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128個,搬遷入住7639人,同時完成路網、環保設施、供水管網、電網、通訊網絡的城鄉一體化工程。接下來,全區71個村將被分為集聚發展、農旅融合、特色保護、撤村建居4個類別,用5年時間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讓好生態帶來更好生活。
村規民約正民風
2017年10月,張喜忠調任柏林鎮秦家坪村黨支部書記,之前,這個原屬國營黃龍林場的村3年換了4任村黨支部書記。“根子在人心散亂,風氣不正。”張喜忠決定,從立規矩入手,制定村規民約。
村干部、扶貧工作隊員一戶戶走訪,一對一征求意見,形成初稿,分組召集村民討論。歷時一個多月,五易其稿,最終形成了大家一致認可的版本。
村規民約共七章39條,從村風、民風到農業生產和土地管理,從林業資源保護到衛生習慣、戶籍管理,涉及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規矩,村里的工作順暢起來。
有兩名村民在道路沿線砍柴,被鄉風文明理事會勒令寫下檢討書,在村里公示。兩人開始有抵觸情緒,但因為“公路、河道沿線300米以內,禁止砍柴等一切損壞植被行為”的條款,制訂時他們都同意了,只好認罰。
有一次,一家公司準備到村里流轉土地建設旅游基地,有的村民對補償款漫天要價,有的地里移栽一根電線桿,張口就要2000元。項目最終流產。村規民約約定:要積極支持村級建設,村民訴求要以村大局為重,不得無理取鬧。局面為之一變。2018年,村里爭取到一個項目,新修2公里村道和20畝香菇基地,需要占用村民的土地,村民們二話沒說,一致同意。“脫貧攻堅,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劉宇飛介紹,該區正采取多種方式,引導村民摒棄陋習、弘揚文明、傳承文化,提升精神文明素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