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統編教材封面設計精美
楚天都市報記者柯稱王進良郭會橋揭明玥通訊員董綴文王瓊柯桂林實習生胡瀟云葉海娟
“變化挺大,古詩文明顯增多。”“既繼承了傳統,又與時俱進。”昨日,武漢市洪山區武珞路小學老師們領到了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語文教材。據了解,今年秋季,義務教育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和歷史教材將實現全國統一覆蓋(此前武漢部分年級已使用),武漢部分骨干教師暑期已經進行了相關培訓。
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教師,發現新版教材堅持德育為先,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革命傳統、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其中,最受關注的語文科目,至少有四大變化。
■語文
變化一
先學識字更易上手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之后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再往后才是拼音教學。“一年級部編教材把過去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認字的順序顛倒了一下。其實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武珞路小學語文教導主任韓蕾介紹,第一篇識字課文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迎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云對雨,雪對風”等,很傳統,也很有趣,還帶有一些哲學韻味。
韓蕾認為,這么編排是因為現在學齡兒童對漢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要高,很多孩子入學前就已經有一定的認字量,從漢字開始學習會提高他們的心理接受程度,降低學習難度,“當然,一年級拼音學習必不可少。”
變化二
大量增加古詩文篇目
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曾介紹,“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文的變化很大,幾乎換了三分之二的課文。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很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
“這個‘三分之二’對比的是原人教版教材,我省多數學校原來用的是鄂教版。比起課文的變化,我們更應關注教材的編排和背后的理念。”武漢市教科院副院長朱長華說,增加古詩文篇目的確是一大變化,目的是引導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繼承中華美德。
據了解,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共編排了129篇古詩文,約占總篇目數的30%。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了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在課后的“日積月累”欄目中,還有數百首古詩詞,只要求學生背誦、積累,不要求掌握詩句意思。
另外,原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五年級下冊才開始編排文言文,而統編教材提前到了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學生們對這些課文的白話文已經很熟悉了,學習起來不會太困難。
變化三
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體系
“我們常說,閱讀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光學好一學期20多篇課文是不行的。這一點在新教材中得到了體現,課外閱讀也納入到了語文課程體系中。”洪山區語文學科帶頭人、武珞路小學王文彬老師介紹,統編教材低年級設有“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高年級和初中有“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
據了解,統編語文教材大大增加了延伸閱讀量,從一年級到九年級,都有系統的書目安排,告訴學生在每個學段需要讀什么書,教材還配有“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
教材還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書等。王文彬馬上要教的四年級上冊,增加了《走月亮》《牛和鵝》《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等課文,但并非所有課文都要求精講,“讓學生體會文字的美好,而不用‘解剖式’講解去破壞它。”她舉例,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策略單元,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很長,不要求老師詳細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如何提問,并開展小組討論。
朱長華也認為,統編教材引導學生多讀整本書、多讀經典,引導學校多開展各式讀書活動,可以很好地摒棄“功利式閱讀”。
變化四
強調語言和寫作表達
統編語文教材還強調語言和文字運用能力,每一冊的每一模塊都設置了“口語交際”欄目,其中一項以功能交際為主,涵蓋了傾聽、表達和應對等口語交際目標。育才小學一年級家長徐女士說,老師經常給孩子布置與家長情景對話的作業,她覺得很實用。
武漢市百優班主任、北湖小學語文老師蔡艷玲介紹,新教材可以讓孩子獲得的知識面更廣泛、內容更豐富,同時在作文訓練這一塊,要求也更多、指導得更具體。
王文彬也認為,組織獨立的“習作單元”內容,是這套教材體系的重要創新。“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冊都安排有一個習作單元,寫作要求從模仿范文開始,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每個年級的寫作要求由易到難,十分科學。”她舉例,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要求學習范文后,把一件事寫清楚。再往后,要求提升為按一定的順序寫景物,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一種事物,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圍繞中心意思寫,表達真實情感等。
■歷史
強化主權意識編排更接地氣
“新的部編教材史料更真實,表述更精準,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觀察和思考現實社會與人生,在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啟蒙階段奠定良好基礎。”曾參與部編歷史教材教師用書編寫工作的武珞路中學政史教研組長師琴介紹,新教材強調時序性,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和順序,循序漸進地展開。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歷史敘述和闡釋中,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很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教材還設計了多樣的欄目,增加了大量插圖,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更多資源和平臺。”師琴解釋,新教材增設了相關史事、材料研讀、問題思考、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等多個輔助欄目,且平均每頁都有兩三幅插圖,尤其重視地圖的使用,加強了教材的可讀性、可學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學生的閱讀與思考。
此外,新教材強化了國家主權意識,對南海諸島、釣魚島等問題,都有專門的欄目進行敘述;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加以敘述;同時也更加注重國際理解教育,對世界文化的多元化進行了深刻闡述。
■道德與法治
內容由近及遠突出法治精神
今秋開學,武漢中小學將全部使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依法治國、法律教育等味道更濃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更緊密了。”專家表示,新版教材囊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等內容。
小學教材共12冊,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六大生活領域,由近及遠。初中共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編排內容。
大興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研組長劉藝介紹,教材不僅介紹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還突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教育。
湖北省特級教師、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核心編者吳又存介紹,小學教材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初中涉及了50多部法律法規、6部條例和司法解釋,八年級設置了法治教育專冊。此外,教材還有國家主權意識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主題,并專門設置了中國夢、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