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今天是新中國70華誕。今起,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東湖夜讀欄目特別策劃推出國慶特輯“我和我的祖國”,跟您分享普通百姓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命運,為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故事。

圖源網絡
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名字叫“建國”,老家在大別山下的孝感市花園區。
由于家貧,我的祖父祖母、父母雙親均未上過學。聽父母說,1964年農歷6月27日,我的出生給貧窮的張家帶來新的希望。祖父力排眾議,給我這個長房長孫取名“建國”,將振興家業和建設祖國的殷切期望寄托在這個名字中。
對于“建國”這個名字,小時候不覺得什么。長大后,尤其是參加工作后,才漸漸覺得有點麻煩,因為同名同姓的人實在太多了。據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叫“建國”的人有90多萬。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一不小心就冒出個叫“建國”的人來。
為免重名,我一度給自己取筆名。1985年至1987年間,我在中原某地駐軍團部搞宣傳報道時,一直用“張才識”這個名字。我以此名發表稿件,名字竟登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湖北日報》等報刊。我甚至還想用“勞章、才識齋”等筆名,無奈自己寫作還不成氣候,作罷。也曾想取名“張國建”,但這豈不把老祖宗取的名字遺棄了,落個“不肖子孫”的罵名?
罷,罷,罷,名字到底只是個符號。再說,父老鄉親、親朋好友、戰友同事,叫“建國”也叫順了。更何況,上學入隊入團入黨、參軍入伍登記,檔案里也一直用這個名字。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后,我堅持新聞寫作,還是用“張建國”這個名字。
在部隊,我訓練之余加班加點地采訪和寫作,先后兩次被評為“學雷鋒先進個人”,8次榮立三等功。1997年轉業回到地方后,我筆耕不輟,迄今在各級新聞媒體發表稿件1800多篇,幾乎連年被《湖北社會保障雜志》《孝感日報》評為優秀通訊員。2006年我被省作家協會孝感市分會吸收為會員,2011年加入省作家協會。中國作家網、中國文學雜志、湖北人民廣播電臺、孝感日報等媒體先后報道了我學習、成長的事跡。
“建國”這個名字雖然平凡,但可以從平凡的事做起,久久為功,實現人生價值,創造人生輝煌。

主播|崔鑫鈺
作者單位:孝感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局
監審:方平凡 查昭
監制:高霞
主編:王會
編輯:張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