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期間,東湖夜讀欄目特別策劃推出“我和我的祖國”特輯,跟您分享普通百姓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命運,為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故事。

圖源網絡
我老家在“豆腐之鄉”鐘祥市石牌鎮的王龍村。上世紀60年代末,我已能記事了,主食基本是紅薯加蘿卜,吃豆腐的日子實在少之又少。
父輩們分家時,我們家分到了三間茅草屋。蘆葦或者玉米稈糊上泥巴,再立上幾根木頭柱子就成了一面泥巴墻,這樣的墻面每年都要再糊上一些稻草泥巴,不然就會漏風;屋頂由木頭做房梁,鋪上厚厚的茅草就算是屋面了。
1981年秋,我們一行43個新兵,從鎮上出發,到荊門上火車。父親牽著童稚未脫的小妹,衣衫單薄,在村頭依依不舍地送別我。這一幕,連同家里的茅草屋,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記憶里。
1985年,回家探親,茅草屋竟然換成了磚瓦房,讓我難以置信。父親樂呵呵地說,包產到戶好啊,村里好多人都成了萬元戶,咱家明年也有希望呢。
母親告訴我,上世紀70年代,相鄰的生產隊差幾斤棉種,找你父親借,你父親覺得是小事,就自作主張借了,結果惹禍上身。這次蓋房子還多虧鄉里鄉親幫忙呢。你爸雖說有點苗圃手藝,但只能賺點油鹽錢,沒錢雇人打窯燒磚,鄰隊的鄉親們知道后,上門幫忙打磚、造窯、燒磚,還堅決不收一分錢報酬,人家這是報你爸的恩呢。
2000年時,父親的苗圃初成規模,還惠及鄉鄰,收入不錯,除了支援我在城里買房,還幫助兩個妹妹家都蓋了三層小樓房。
2015年前后,石牌“豆腐之鄉”的名聲越來越響了。妹妹們在外面做“石牌”豆制品生意,荷包暖和了,覺得原先蓋的三層小樓房“土氣”,又回村里蓋起精心設計的小別墅。
父親如今已90高齡,身板硬朗。我每次回家探望,老人總是搖頭晃腦對我咬文嚼字,“改革開放春風來,富農政策來出臺;交通發達出行便,過往車輛不間斷;昔日茅屋不能住,如今致富住別墅。健身舞,健身操,電燈電話熱水澡……”
如今,走武荊高速從石牌站下,往西是通往荊門的四車道瀝青水泥公路,往北是通往鐘祥城區的兩車道瀝青水泥公路,道路兩邊是一棟棟三層連體小別墅群,為鄉村構建出一道道靚麗風景。
這些小別墅,前后都有獨立的院落,后院外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春有油菜花海,冬有麥苗青青。
父親在老宅基地還特意蓋了一間茅草亭,亭中一張石桌,幾個石凳,成了鄉親們茶余飯后休閑之地。

主播|晏子庭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湖北硚口分行
監審:查昭
監制:高霞
主編:王會
編輯:張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