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網絡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對象是4歲的幼兒。實驗者發給每個孩子一顆好吃的軟糖,并告知孩子他有兩種選擇:
一是可以立即吃掉,但沒有另外的獎勵了;二是忍耐20分鐘,那么就可以再獎勵一顆。
實驗結果當然是孩子們分為了三類,一類是立即吃掉了軟糖,另一類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但沒有到20分鐘就把軟糖吃了,最后一類是堅持到了最后,得到了獎勵。
若干年后的跟蹤調查顯示,當年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孩子,在美國高考(SAT)中的成績更優秀,成年后在事業上也更出色。
實驗證明,堅持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擁有或培養這種品質,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成功。
科比紀錄片的導演高瑟姆·喬普拉有一次和科比觀看德隆·威廉姆斯的比賽。
德隆是布魯克林籃網隊的老大。
但那一場德隆狀態低迷,全場9投0中,一分未得,籃網最終82:94輸掉了那場球。
喬普拉問身邊的科比:“你相信么?德隆·威廉姆斯竟然9投0中?”
科比回答說:“我寧愿30投0中,也不愿9投0中。9投0中意味著你被自己擊敗了,你信心全失,無法再繼續比賽了。唯一的解釋就是,你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科比是NBA歷史上投失球最多的球員。
因為科比堅信,下一個就能投進,成功就在失敗的后面。
科比明白,真正的失敗始于你懼怕失敗的那一刻:如果你怕輸,你就已經輸了!
正是科比的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讓他成為了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
有句話說得好,永不放棄是個很重要的能力,它不一定會讓你成功,但是可以讓你不陷入更差的境地。
考試還有一星期,已經來不及復習了,是崩潰大哭徹底放棄,還是捧起書看一頁是一頁做一題是一題?當然是后者。
有人曾向考研名師張雪峰提問:我知道今年肯定考不上研究生,我還用去考嗎?
張雪峰的回答是:一定要去。
他解釋說,堅持是一種習慣,放棄也是一種習慣。如果覺得肯定考不上就不去了,那么明年還可能這么想,后年又可能這么想,于是一輩子都考不上。
而每次都堅持去做,把堅持當成習慣,就會離成功更近。
有多少人鍛煉身體,都是一次又一次放棄,最終下了無數次決心還大腹便便;有多少人的學習,也是在一次一次的放棄中,最終徹底和別人拉開了距離。
柴靜說,失敗不是悲劇,放棄才是。
很多時候,成功就是別人放棄的時候,你再多堅持了一會兒。咬牙頂過最艱難的時刻,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與眾不同。

主播|崔鑫鈺
本文作者: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熱賣中!聯系微信:mingzhudz。
監審:查昭
監制:高霞
主編:王會
編輯:張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