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霄下河楊桃喜豐收 果農樂開懷 楊頑毅 攝
漫步云霄百果鮮,醉戀下河楊桃甜。云霄縣“下河楊桃”一直享負盛名,作為楊桃種植“第一大村”,云霄下河鄉下河村種植楊桃已有近150年歷史,全村楊桃年總產量2.5萬噸,總產值1.2億元,2013年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楊桃)示范村,2016年“下河楊桃”獲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認證,2017年“下河楊桃示范園”獲評中國十佳綠色生態基地,當年下河楊桃還亮相了廈門金磚峰會。
然而,早年因為缺乏科學的引導和產業布局,當地農戶各自為戰,下河楊桃產業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剩下的老人守著自家楊桃園艱難度日,小山村成了“空殼村”,漸漸戴上省級重點扶貧村的“帽子”。
得益于脫貧攻堅戰的啟動,下河鄉黨委、政府積極在下河村實施產業扶貧,大力扶持楊桃種植業,加快發展楊桃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不斷把電商扶貧工作拓展和延伸到合作社、貧困群眾當中。2016年該村實現貧困戶脫貧36戶133人,2017年全村實現貧困戶脫貧31戶117人,2018年脫貧5戶15人,村集體實現脫貧摘帽。

下河村貧困戶蔡藝勇正在為自家的楊桃套袋 何玉武攝
改良楊桃品質 推行產業扶貧模式
立冬前后,恰是楊桃醉人時。11月7日,“E路同行·‘漳’顯魅力 ”2019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漳州行大型采風團來到了下河鄉下河村:茶馬古道、百年古楊桃樹群、古城堡、古樓宅、烽火臺,還有潺潺的流水聲,陣陣撲鼻的果香,溪畔上,“楊桃小鎮”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如今的下河已不是昔日那個省級貧困村。
“過去我們群眾最發愁的是楊桃賣不出好價錢。”下河村支部書記蔡勁松告訴記者,以前下河村楊桃種植面積雖然大卻分散,品種以本地酸楊桃為主,口感酸澀,產量高銷路卻不好。此外,受地理位置偏遠、運輸條件不便等因素的影響,農戶售賣楊桃只能“走、騎、等”,靠著肩挑手提走到鄰村叫賣,騎上半小時三輪摩托運到城區賣,等著收購商進村,“楊桃鮮果每斤賣不到2元。”
為何改變這一“看天吃飯”狀況,下河鄉政府聘請了省農科院專家建立品種改良實驗園,規劃建設了500畝楊桃種植示范基地,在推廣當地品種“虎尾種”種植的基礎上,引進馬來西亞水晶楊桃,臺灣軟枝楊桃、馬來西亞紅肉楊桃等品種,進行高接換種,并在全鄉試驗推廣種植。

河楊桃喜獲豐收 戴園笙 攝
楊桃品質上去了,下河村又相繼成立了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當地楊桃申請注冊的“下河楊桃”地理商標,并統一制定楊桃的“地方標準”。此后,該村大力推動“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并在這基礎上推行了“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村里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了合作社,有種植楊桃的貧困戶通過與合作社簽訂協議,由合作社包購包銷,并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培訓,每戶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
2016年至今,下河村已有貧困戶36戶133人通過合作社實現了脫貧。

下河”市外桃源“引客來 高志堅攝
延伸楊桃產業鏈 實現一產“接二連三”
眼下,鄉村休閑游在下河村正悄然興起。在下河楊桃生態觀光園里,總能看到游人如織,或在“萬畝楊桃海”里摘楊桃、或在田園小屋里品蜜餞、或在瞭望臺上賞美景……
云霄縣以下河村為示范點,實施定點精準扶貧,不僅將楊桃產業做大做強,還推動楊桃產業“接二連三”,延伸出了楊桃加工業、旅游業,實現三產聯動,形成“一產接二連三”格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稅增長“三豐收”。
“下河村以楊桃產業為軸,打造楊桃加工產業及鄉村旅游產業的閉環,激活農村經濟活力,有效增加下河村群眾收入,更輻射帶動全鄉經濟發展。”下河鄉宣傳干事蔡育忠表示,目前下河楊桃已形成系列產品,幾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食品加工企業合作生產的楊桃系列產品,投放市場后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楊桃樹下話豐收 楊頑毅攝影
下河村還將目光聚焦到了發展現代休閑觀光旅游產業上。2016年,以萬畝楊桃基地為支點,下河鄉投資1.5億元,在下河村興建楊桃生態觀光園,著力打造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暨文化旅游的楊桃生態觀光園。
之后下河村又連續舉辦楊桃節,通過舉辦活動發展集采摘體驗、休閑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游,引得廈門、泉州等地的自駕游客紛至沓來,僅2017年2月的楊桃采摘季,就吸引游客超過6萬人次,帶動經濟收入400余萬元,2018年1月舉辦的第三屆楊桃采摘季,不僅吸引來自閩粵地區的游客前來,還在線上線下主流旅行社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加快了生態鄉村旅游的步伐,推進下河村一產接二連三格局的形成。
“現在每周末都有自助旅行團到下河,鄉村旅游輻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蔡育忠說,通過鄉村旅游帶動了下河村貧困戶的收入,2016年以來,下河村就有52戶貧困戶通過鄉村旅游實現增收,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農民合作社社員準備將楊桃網絡訂單發往全國各地 楊頑毅 攝
電商促進扶貧 貧困村迎來了“蝶變”
在下河村富達農民專業合作社里,記者看到社員們正忙碌著,準備將楊桃的網絡訂單發往全國各地。讓楊桃觸“電”入“網”,這是下河村在脫貧攻堅行動中走出的新路子。
下河村不忘借助“互聯網+”的東風來促扶貧,他們依托萬畝楊桃基地,建立了農村淘寶運營中心,同步成立電商協會,全村19家合作社與電商平臺簽約,還引導產銷大戶、合作社與手機APP、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及微商簽約合作。
蔡勁松告訴記者,下河村已形成了“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電商帶貧體系,通過農村電商服務站、合作社、電商平臺等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實現了網上網下的有效對接,共享電商產業鏈條增值收益。2017年3月,由下河村黨支部帶頭成立“雨潤種植合作社”,將全村所有貧困戶納入合作社中,融入當下最流行的“輕松籌”方式,短短幾天時間就幫助貧困戶賣出楊桃1萬多斤,銷售額達5萬多元,極大地激發了貧困戶種養的積極性。

鄉鎮干部深入基層,與貧困戶交流,了解增收情況 林漢榮攝
另外,下河村還建立了電商精準脫貧隊伍,并加強培訓電商扶貧管理人員,同時鼓勵貧困戶接受“手機微店”培訓,并配備基礎智能終端,以下河楊桃為賣點,開展“扶貧網上行”,“借助后臺大數據,可以及時了解供需信息,摸清貧困戶生產情況,解決產品滯銷難題及后期扶貧資金補貼精準到戶、精準到人。”蔡勁松說。
目前通過線上平臺,下河楊桃每月銷量均保持在10000箱以上,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福州、廈門等省內外市場,價格達到每箱50元。
如今,下河村依靠楊桃產業的發展實現了全村脫貧,它正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
下河村的完美“蝶變”,是漳州市開展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自啟動“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以來,漳州通過實施特色產業發展、搬遷改造安居、教育培訓扶智、醫療保險救助、社會保障兜底、基礎設施完善、“雙薄弱村”強基等“七大攻堅工程”,到2018年底,所有貧困縣、貧困村及貧困人口均實現了脫貧摘帽。另外,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于今年6月經福建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公告批復退出,漳州市就此實現了全域脫貧摘帽。 (文/東南網記者 林永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