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彭清慧 吳冰 向維)“貨郎鼓兒響叮當,我為客人把歌唱,山歌飄到云天上,神仙聽了也歡暢!”在恩施地心谷景區,建始縣高坪鎮石門村村民談建瓊一早就開始喊山歌,已成為游客爭相合影的“紅人”。
對于種了大半輩子莊稼的談建瓊而言,撇下了鋤頭,在當地景區當起了歌手、武官、貨郎等多種角色的演藝人,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告別貧困,活出精彩。

談建瓊帶領當地村民在景區喊歌 通訊員 供圖
談建瓊家住石門村6組,全家4口人,談家世代是勤勞的種田人,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列。由于自然條件所限,村民做事全靠“肩挑背馱”,購置農用肥料,要走近4里的陡峭山路,再趕10里路到集鎮。

景區“接官亭”畫面重現 通訊員 供圖
“父親走得早,女兒要上學,如果我和老婆出去打工,就要撇下娘,不行!”談建瓊意念很堅定。
在山巔上,田塊有的是。談建瓊夫妻勤勞,他的幺爺爺、幺爸先后搬走了,談建瓊夫婦攬上他們撇下的所有田塊。四口人維持生計不成問題,轉眼女兒上了高中,談建瓊一家的經濟壓力越來越沉。
隨著石門村被列入國家旅游扶貧村,山腳下天天在變:山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荒田荒地變成了桃園、李子園,旅游大巴一路一路開進了景區……但談建瓊總擔心走出去錢沒掙上手,糧食又無收。
扶貧尖刀班的同志多次上門做工作?!吧侥_下建起了扶貧安置小區,離景區只有2里多路,你去景區做事,每天的任務是:喊歌、背鹽、扮官、挑貨郎擔,你先去試一試,能夠吃得消,就全家搬到小區去住……”這次來動員談建瓊下山的不是別人,而是精準脫貧包村領導。
包村領導這么上心來做動員,談建瓊決定試試看。
談建瓊硬著頭皮上了村里組建的培訓班,一個星期后,走進了山腳下的景區。

古道行進式演出為景區增添文化魅力 通訊員 供圖
“打杵子拖兩拖,心里炸開了鍋,肩上背的個鹽砣砣……”
“幺妹我住在對門巖,下雨下雪你莫來,來的腳記有人點,去的腳記有人猜,無的說出有的來……”
山歌惹人醉。演出隊伍或喊歌,或跳舞,他們用這些方式,對巴鹽古道的官道、兵道、鹽道、商道進行獨特的“行進式的古道滄桑歲月傳奇實景演繹”,受到游客的熱烈歡迎。
“別處看不到的東西在這里看到了,我們就是要觀賞、體驗這種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文化,沒有白來!”游客的評價堅定了談建瓊的信心。

古道行進式演繹受到游客關注 通訊員 供圖
談建瓊哪曾想過,這一開唱,唱活了游覽現場,唱醉了游客,也唱響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他慶幸自己搬出了深山,他說:“在家種地一年能掙上個萬兒八千,現如今與妻子一年能掙上五六萬元,在武漢讀書的女兒的學費不成問題!”
如今,談建瓊家鄉發展飛快,火車站在建,后山的青花田園綜合體旅游開發熱火朝天,掙錢的路徑更多更廣,像談建瓊一樣的村民,致富的腳步不會停歇,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